这几天看《曾国藩传》入了迷,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今天读到的是曾国藩白手起家,创建湘军,直到第一次出战的过程。
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金田爆发,声势浩大。当时曾国藩因母亲去世,按清朝的礼制,官员在家守孝三年。迫于时局危急,咸丰帝命曾国藩出山组建地方武装。
虽然曾国藩是文官,但经过考虑,他决定临危受命。他清晰地看到当时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战斗力。清代正规军分八旗和绿营两类。八旗是满族武装。两清军入关坐了二百来年的天下,满族贵族在温柔乡中已经丧失了骁勇善战的品性,而绿营的士兵也松散懈怠,毫无军纪可言。
曾国藩意识到,必须建立一支全新的军队方能平定内乱,挽救国家。他利用朝廷委任的“帮办团练大臣”的职位,开始创建湘军。但是,由于清政府对正规军之外的武装,特别是汉人的武装十分戒备,同意组建已经是迫于时局不得而为之,因此军队的一切开支,一应所需,朝廷概不负责,自行筹措解决。
因此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期,遇到了天大的困难:
1.没有办公场地
2.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
3.没有经验
4.没有朋友帮忙
5.没有粮饷供应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曾国藩仍然全身心投入了创建军队的工作。
没有办公场所,他就借住在一户祠堂里。作为一个文官没有经验,曾国藩就自己在黑暗中摸索。他不仅创建了陆军,还创建了水师。
与陆军相比,水师的创建尤其艰难,完全就是从无到有,开山辟路的过程。无人知道如何造战船,曾国藩就自己设计,和工匠反复试验。然后在战船上尝试安装洋炮,试制成功了当时中国技术最先进、装备最精良的水师战船。
而最难的是筹饷。由于“帮办团练大臣”的职位没有地方上的实权,对地方官员没有任何辖制的权力。再加上曾国藩为官清正,不尚虚文,看不惯官场的贪腐习气,人缘很差,官员们对他不仅不支持,反而都要看他的笑话。
他只好独力在衡阳设立劝捐总局,派人四处劝捐筹饷,十分艰难。逼到无奈时,也曾派兵动用拘押手段,招致地方大户的重重怨恨。但募集来的钱,一分一厘全用在了军队上。
军队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是装备要慢慢建造、配置。二是新募的兵士要操练、培养。但是时局的发展不给曾国藩足够的时间,1853年8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
整个清廷竟无可御敌之军。皇帝慌了,他根本不知道建军的细节与艰辛,连续发两道谕旨,要他速率炮船北上增援湖北。
曾国藩犯了难。此时湘军虽然初具规模,但练兵才练到一半,水师的船才造了一半,威力强大的洋炮还没安上,如果这个时候去与身经百战的几十万太平军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他决定用拖的办法应对皇上。好在军情发生了变化 ,太平军转向安徽,才解了曾国藩的围。
但到了十月底,也就是仅仅两个月之后,太平军进攻安徽庐州,安徽不支,咸丰皇帝第三次下令曾国藩火速率兵救援。
这一次情况更加令曾国藩为难,因为安徽守军的统帅安徽巡抚江忠源,是曾国藩的好友,而且江是一位非常忠勇的难得的将才,曾对他十分欣赏。在他的军中,还有曾国藩的儿女亲家陈源兖。现在他们面临着太平军的强大攻势,情形十分危急。曾国藩进退两难。
但是,湘军在数量上原本就与太平军相差悬殊,如果时机未成熟就出战,只会被迅速消灭,不仅曾国藩的心血会付之东流,而且无法完成建军之初的心愿,平定叛乱,维持国家稳定。
所以这一次曾国藩还是不为所动,他给皇帝上了封奏折,说现在我的兵练得还不熟,特别是船只没有造齐,大炮没有装完,水勇没有招够,必须等待从广东购买的西洋大炮全部解到湖南,明年春天才能出兵。
皇帝这下火了,在批复他的奏折上大骂他一顿。曾国藩顶着杀头的压力,再上奏折诚恳地,同时也非常强硬地解释了原因。千言万语,就是现在不能出兵,一定要等到明年春天。如果你硬逼我草率出兵,我肯定会失败。你想怎么处分我,随便吧。
咸丰收到曾国藩这样的奏折,彻底没了脾气。也许是国势衰微正是用人之时,没有严办曾国藩。
曾国藩一方面跟皇帝拒理力争,另一方面也焦灼着朋友的安危。他在给江忠源的回信中说:我这次练兵,是为天下根本之计着想,必须选百练精械之师,作三年不归之想,为百战艰难之行,这样才能挽狂澜于既倒。现在人尽乌合,装备简陋,船不满二百,炮不满五百,如大海簸豆,黑子着面,不堪一战。
后来江忠源因为孤立无援,抵抗不住,转战至水闸桥边,身受七伤,投古塘而死,时年才四十二岁。曾国藩的亲家、候补知府陈源兖等也同时殉国。曾国藩得到信息,不觉“呜呼痛哉”!
他三度抗旨不遵,对好友见死不救,他的承受的心理压力极大,正如他自己所说“寸心如焚”,但这些艰难时刻他都挺过来了。
为了天下大局,他只能如此。他手中这支新的军队是天下全部的希望,不能轻易孤注一掷。
曾国藩拒不出兵,不光让江忠源等朋友失望,也令湖南通省官绅对他有意见。曾国藩为了建立湘军,四处劝捐,甚至勒捐(强行摊派),从社会上筹集了大量的钱。现在国家有急,皇帝屡令他出师,他却做起了缩头乌龟,几次拒绝。社会上对他议论四起,他只是付之一笑。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我对个人得失没什么想法,怕的是如果不好好准备,轻率出动,失败之后,整个天下就没有人敢于继续尝试镇压太平天国了。”
曾国藩顶住了重重压力,为造船、购炮与练兵赢得了时间,使湘军免遭轻进覆灭之灾。历尽了千辛万苦,水陆两师的筹建终于初具规模,为日后彻底战胜太平天国积蓄了基本力量。
咸丰四年(1854)年初,太平军西征军攻克汉阳汉口后,又挥师南下湖南,直指长沙。
咸丰四年正月,正是对皇帝承诺的时间,曾国藩亲率一万七千名水陆大军迎战进入湖南的太平军,并取得了湘潭大捷。这是太平军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大胜。也是太平天国与清朝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从此以后,湘军在中国历史上正式登场亮相,成为了消灭太平军,屡建奇功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