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迦托-奥义书》
在我看《刀锋》的时候,我看到了毛姆对爱情的观点和倾向,对哲学与信仰的反思,对宗教的怀疑与思索,饱满的人物,流畅的语言以及另外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拉里作为引领全文的第一顺位主角,被作者事无巨细地刻画成了一位近乎完美、特立独行敢于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人,对于他的描写作者不吝溢美之词,极尽褒美之能言,无论是描写他的音容相貌或是行为举止都有大段甚至重复的刻画,身为一位男性读者,当我在看毛姆对拉里的描写时,甚至会忍不住地参照这些被刻画出的“优良特质”反思有哪些是可以借鉴吸纳补贴己用。
区别于玛丽苏文的最大不同,在于拉里并不是一个通常主观价值下的生活者,他对生活的看法态度之独特,远远使得上文他被塑造出的众多优点黯然失色。出身名门贵族的他,却向往着世界宇宙的客观真理与法则,他追求着人类的用意与价值。通常来讲,人们对于这些虚无的、形而上学的内容未必会有多大的兴趣,拉里初入此道也要叹命运无常机缘巧合,然而自始开始围绕他的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故,我想他们最初也未曾料到。
拉里并非一个天生的独特之人,尽管他有着上天恩赐美好的内外表象,拥有着身为少年该有的灵动与活泼,这一切依然无法本质上地将他和其他人区分开来。之后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那场事故,开始思考并怀疑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至此他依旧是一个普通的人,经历着个人的命运沉浮,萌发着最基本的哲学思考和自我意识。真正使拉里得以成功的在众人中脱颖而出的,是他敢想敢为的勇气与决心,得以让他在舆论无一支持他的条件下踏上他寻求自我的道路,这一点是书中的其他角色,甚至是在读这本书的大部分读者所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相比略显胆怯的无为而治,以及人性皮囊下爬满的空想与慵懒,只有行动更让人真实的接近梦想。拉里有着对世界的主观好奇与渴望(明确的目标)有敢作敢为勇往直前的决意(坚定的动力),有不惧千辛万苦脚踏实地向目标努力的实干(踏实的努力),不要说是一本虚构的文学作品,即使是纷杂百变的人生,成功也不过是一条笔直的康庄路。
作为代表现实对理想的参照,伊莎贝尔扮演的则是一个趋近于大众价值的完美化身,作为拉里青梅竹马的她,几乎是完整的经历了拉里的全场蜕变,并在其中担当了一份不轻不重的角色,她是不理解拉里的,正如我们如果未经开化,也不会理解一个正常的人怎么会放弃安逸有保障的现实生活而决心投入一切去追寻无根无存的精神世界。
她必然是不会理解拉里的,尽管她有努力地站在拉里的角度去思考,去担心经管他的生活与秩序,正如她和拉里年轻时候一般,成为他的依靠并在这种被依赖的关系中寻求自我满足——尽管她拥有者殷实的家境,幸福美满的家庭,傲人的外表举止,这个看似完美的、物质的伊莎贝尔依然有着更多的欲望。当她发现她正在失去拉里的时候,她的占有欲使她光鲜外表下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不仅用计谋中伤拉里和索菲以至二人分别,更间接导致了索菲的进一步堕落和她旋即的悲惨命运。她是如此的想要把拉里握回手心,如同一种过激的、偏执的母爱,与爱不同的是,这种感情比任何一种爱都要来得执拗、自私。
她是一个城府很深的女人,常年累月的在社交场和小说中维护了自己光鲜贤惠的形象,然而她本质上的缺陷,却注定了她在火眼金睛的读者眼中终将被戳穿。为了自我的欲望和追求可以牺牲一切的伊莎贝尔,内里却是一个冷漠的人,她的心中没有家庭,没有丈夫格雷和自己的两个女儿,甚至也没有“她唯一的爱人”拉里,在她的心中只有她自己,为了她想要的生活保障、为了满足她自己无止境的欲望而越陷越深。她最终如愿以偿“在一个活跃而有文化的社会里取得巩固地位,并有一笔财富做靠山”,但须知现实而又物质如她,不会在意一场没有爱的婚姻(尽管她并不懂得应该如何去爱别人),只因她能在这样的婚姻中得到满足,对这样的美满结局,她又是如何反映的呢?
在她听到拉里最终选择了她意向不同的道路的时候,有这么一段描写
“她张口结舌地听我讲,脸上显出惊骇的神情,有时候打断我的话,喊‘他疯了,疯了’。我说完之后,她垂着头,两行眼泪沿脸颊上流下来。‘现在我真正失去他了。’”
“她转过身去,脸抵着沙发椅背哭起来。悲伤破坏她的美丽容颜,她也毫不在意。”
她依旧是那个欲求不满、拥有者强大控制欲的女人,即便是被人知道她中伤索菲的不堪行径,她依旧要求对方“觉得我人不错”,这样的一个美丽的拥有者铜墙铁壁内心的女人,心中永远有着一个空洞,她倾其一生去寻找合适的抑或足够的物质去填补它,但孰知心中的欲壑是无法借由物质的形态去满足的,她纵然享有了一切物质,也无法逃避灵魂被这样的空洞拖噬的一生。
当然,我们不能够完全的去否认伊莎贝尔,除了她的美貌、城府与这背后她艰难维系它们所需要的种种努力之外,她依然有着很多值得称道的优点。比如当格雷面对灾难性的金融风暴破产后终于垮塌,曾经能提供给伊莎贝尔的荣华富贵与精神保障也随着烟消云散,而在这样的时候,伊莎贝尔表现了非凡的温柔强大,不离不弃地留在近残的格雷身边细心照料,这样的精神和忠诚也着实令人钦佩。人都有善恶两面,然而毛姆在刻画伊莎贝尔时用的个性细腻的笔法,将一个丰满而具有人性的角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善恶投射在纸上的一个象征,而仿佛是身边的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
艾略特是一个时代的典型缩影,原本我并没打算在这篇小文中提及,但联想到当下的时代类似的形象依旧不时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闪现,考虑到在我们分析个人价值观导向中的普世意义,我们还是浅谈一下艾略特这个人物。
艾略特是一个喜爱热闹的社交家,这么说的话实在是太过轻描淡写,事实上,社交简直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这一点从老迈的艾略特没有被一场热闹的社交晚宴邀请时就可见一斑:
“看见这个一只脚已经挂进棺材的老头儿,因为一家宴会没有请他,哭得像小孩子一样,实在遗憾;这使人觉得骇异,同时凄凉得有点令人吃不消。”
当我们好心的作者连蒙带骗地帮他搞定了那张令他耿耿于怀甚至极有可能把这份情绪带进坟墓的请帖时,已经无力活动的他爬坐了起来,带着些许自傲的满足口述了这样一封让人有点想笑却又感到难过的回函:
“艾略特·谈波登先生甚感遗憾,由于和赐福的主事先有个约会,不能接受诺维马里亲王的盛意邀请。”
艾略特的一生是意气风发的,喜爱交际的他,生活从未令他失望,无论是英国伦敦还是法国巴黎,每到社交季节到来他都是场面上的红人。交际无数社政名流的他,帷幄着广阔灵活的人脉资源,加上有着灵光的头脑,更是在不断地翻覆中积蓄起了一笔不小的财富,甚至在教皇麾下买通到一个爵位。如此一个权钱兼收人脉广泛的人生大温拿,一生应该算得上无欲无求了吧?事实上正是如此,他有着丰厚的财富,过着奢华享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即使当他走到了人生尽头,作者问他对告别这样满足的一生有何看法时,他是这么回答的:
“你别相信它,我亲爱的朋友。我们从《圣经》上知道,天上和地上一样有阶级区别。有六翼天使和二级天使,有天使长和天使。我一直在欧洲的上流社会中走动,毫无疑问,我也将在天上的上流社会中走动。主曾经说过: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把大众安置在他们完全不习惯的环境里是极端不适合的。”
我猜艾略特把天国想象为德·罗思柴尔德男爵的宫堡一样,墙上镶有十八世纪的护壁板,比尔的桌子,嵌术细工的小房间和路易十五风格的成套家具,蒙着原来的精工刺绣。
“我不骗你,亲爱的朋友,”他停了一下,又说,“天上决没有那种混蛋的平等。”
然而这是艾略特自己眼中的一生,我们作为局外人来看则是另一番景致。晚年艾略特身体欠佳卧病在床的时候,仍然时刻念叨着那个季节有多少热闹的宴会,并拖着不堪的身体照旧参加每一场能赶赴的宴会,“就像一个快死的演员,脸上一涂了色彩,踏上舞台,顿时忘掉身上的病痛一般”。他临终前的场景十分有画面感:重病的艾略特住在自家富丽堂皇的大宅,衣着器具都极尽奢华之能事,但却一个来探望他的客人都没有,仅有的不过是几封寥寥数字碍于礼仪的慰问信函,老迈的艾略特孤独地独居着,仅有的一位跟随他四十余载的仆人还在觊觎他死后的赡养费——如此色彩鲜明的对比,简直是一个绝佳的讽刺。
最悲惨的人生莫过于是:当一切结束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倾尽一生追逐的,无非是一场虚无。这句话对拉里来说不过是一个疑问,然而对伊莎贝尔而言则是一语成谶,对艾略特也不遑多让,但讽刺却让人稍许释然的是,直到他最后也没有看清这一切,能够带着满足与欣慰离开人世,也许也是他的造化吧。
文中值得称道的觉得远不止这三位,还有憨厚老实的格雷,悲剧却可恨的索菲,艰难而又方物的苏珊等等,我们暂不对他们分别进行详致的讨论。值得留意的还有文章的结尾:
“因为书中和我有关的人物无不如愿以偿:艾略特成为社交界名流;伊莎贝儿在一个活跃而有文化的社会里取得巩固地位,并且有一笔财产做靠山;格雷找到一个稳定而赚钱的职业可以每天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上班;苏姗·鲁维埃得到生活保障;索菲获得死;拉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所以,不管那些自命风雅的人多么挑剔,一般公众从心眼里还是喜欢一部如愿以偿的小说的;所以,也许我的故事结局毕竟并不是怎样不如人意呢。”
这不过是毛姆的一句戏言,他列举的这一切都不过是一场虚幻美好的梦,梦醒后你就能够看到,他们所有人都在追逐着什么,正如艾略特追逐着社会的认同,伊莎贝尔追求欲望的满足,格雷追寻着伊莎贝尔诚挚的爱情,苏珊追逐这人世的美好安稳,苏菲追逐这救赎,拉里追求着人世的最大智慧,所有人追逐的不过都是自己缺失的、内在渴望得到一切,如果不用普世的价值观念来衡量,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命运却注定他们却不得不在深深的绝望之中永远追逐下去。
如果说这个结局最大的圆满之处,就是没有让拉里和伊莎贝尔走到一起,这样两个处于人性极端的二者结合的场面,让人不禁想到《革命之路》中的悲戚爱情,当然,这边是题外话了。
一一对应书本外的生活,拉里、伊莎贝尔和艾略特三人,严正对应了我们人生中的三个决定了个人价值观的三个因素,分别是自我认同、欲望和社会期待,我们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地受着这三个方面所影响和制约着,从而展现出无数个精彩纷呈的自我。小说即便再全面也不过是小说,他无论创造出多么丰满的形象也逃避不了其片面的局限,而我们的人生则要丰富许多,如同黑白的交替进化到三维的空间调控一般多变,要选择怎样的人生,如何去实现这样的人生,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框架,这本叫做人生的大书,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