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就听说,《后来的我们》上映后,影院里哭成一片。
即使仅凭感觉,我也对这部电影挺期待,我相信能唱出故事的奶茶,也能拍出故事。
不过这种相信,远远没有网络传言的那么疯狂,也没有电影发行中的情怀营销那么强烈。
今天看完影片我也想说,这是一部从某些角度上讲不令人失望的、一部平常的爱情电影。如果你们拿《后来》的经典去要求它,那就会大失所望了。
一个平常的老故事
那些在影院哭得不行姑娘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在真实的生活里这样放松地哭过,《后来的我们》不就是我们所过着的生活吗?那就是一幅现代人的“平凡的世界”图景。
来自偏远山区的大学生小伙儿,在火车上遇见高中毕业就混北京的同乡社会女青年,小伙儿其实已经对女孩一见钟情了。
小伙儿毕业、创业、创业失败,女青年恋爱、失恋、靠婚姻扎根北京失败。两个人惺惺相惜地在一起了,一起住隔板房、吃泡面、从别人扔的旧货里淘家具,过了一段“有情饮水饱”相依共奋斗的日子。
紧接着都发现成功那么难、梦想在一步步破灭、现实格外残酷、未来看不到曙光,小伙儿消沉,女青年离开。
失恋的小伙儿知耻后勇奋起一搏,且恰好命中机会,功成名就在北京买房。与跟多影视剧桥段一样的是,小伙儿成功的那个灵感,就来自他跟女青年的这段爱情。大有“赢得了天下失了她”之感。
多年后两人再见,他已结婚生子,她亦更加成熟。两个人还能聊起过去的点点滴滴,两个人都还互相挂念,两个人微笑着互相说再见。
电影把故事里最富有情感和冲突的情节放给你看,但实际的生活中99%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和日复一日的重复。
在两小时的电影里看到人生浓缩,你感动到泪目,在时速正常的漫漫人生里,很多事散去时如雾开,悄无声息。
你还记得自己的初恋吗?想起TA你还会哭吗?(从初恋到结婚的请走开)
再次解读人生遗憾
影片刚开始时会困惑为什么遥远的2008年是彩色的,2018却是黑白的。原来是男主对女主说:如果男孩再也找不到那个女孩了,世界将会失去颜色。可以说是很“矫情”了,给这个效果点赞。
但事实上,黑白只是一瞬间。失去了方小晓的林见清过着经济稳定、有妻有儿的幸福生活,你们以为时间和林见清的心会一直停留在对小晓的想念中吗?谁能抵得过日复一日的岁月,坚持与时间作对呢……
对于人生中可能无法避免的错过和遗憾,电影用几个如果表达了看法:
如果当初你没有离开,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当初你有勇气上了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
如果当初我们就是坚持下来,结婚了呢?
估计你已经找了十几个小三。
如果你当初一直相信我留在我身边,
那也许你就不会成功。
如果没有如果。
他们说得对,那些回忆里的东西那么美,到底是实际上真的有那么美,还是因为遗憾捧高了它们虚幻的美?
如果人生换一种方向,你也只不过改变一下遗憾的内容而已。这个道理,《红玫瑰与白玫瑰》早就说得相当清楚了。
如果结婚了,以后的遗憾是:我当年痴狂追逐的人,也不过如此嘛;如果错过了,以后的遗憾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所谓“相濡以沫厌倦到终老,相忘于江湖怀念到哭泣”,林见清和方小晓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人生终究是充满遗憾的,如果在一起了,他们俩的人生也许还会更平庸一点、更缺少故事。
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这句话是林见清的父亲写给方小晓的,他说也许等你们像我一样老了才能体会到。
我们从来都是局限在自己的视角里定义“不负此生”四个字,我们只能看到我们已经经历过的,那些“如果”在我们的想象中也许更好,可是它们也永远得不到验证。
你没有经历过,你怎么知道你现在所拥有的,就不比那些“如果”更不负此生呢?我们迷恋“如果”,觉得那是错过,那都辜负,那是遗憾。
无法验证的东西让我们的想象力放飞翅膀,同时在遗憾中暗藏一些借口和逃避。
偶尔借着“如果”做一个梦,曾经的某些东西触手可及而不可即,那种感觉既让人安慰、又让人心痛,比起现实中四平八稳的琐碎生活,实在美妙太多。
可是,生活才不会给我们那么多时间去矫情。所以多年以后,往事如烟。
外加一点碎碎念
其中有一个镜头我很印象深刻,林见清和方小晓刚刚在一起时,他们住在狭窄的隔板房里,镜头从两个人的房间慢慢升高,然后看到整个隔板房的布局和画面。
一板之隔、人声入耳,这个格子里的是夫妻打架,那个格子里是一桌麻将,林见清和方小晓在其中某一个格子里初次“鼓掌”。
那些隔板应该一脚就可以踹开,如果其中一个格子里住着一对情侣,四周邻居晚上会享受清晰度堪比巨幕影院的、不可描述的夜晚配音。那里有很多人的起点,也有很多人的中年。
城中村、隔板房、被房东赶,这些画面太真切,可在真实的生活里,我们反倒没有那种悲剧感,不管什么样的生活,你总会习惯的。
另外,周冬雨还是那个李安生,这两个角色大概有相似的灵魂吧!
“你得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因为因为我想要什么,你就去要什么!”
“如果你觉得当初我不愿意跟你一起过苦日子,你凭什么认为我现在就愿意跟你一起过你想要的日子?”
电影台词还不错,偶出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