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烂片扎堆的年代,进影院看电影,常常让人感觉是在浪费时间,看完感觉像吞了一个苍蝇般的难受。我们常常需要在烂片的汪洋大海里去搜寻到那么几部值得看的片子。
对电影人来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资本热钱蜂涌而来,动辄都是几亿、几十亿的大制作,是个人都能做导演,片子烂票房照样创新高。当红明星们入股、借壳揺身成了亿万富翁、资本大鳄。没有哪个年代,哪个国家的明星像中国影星这么容易赚钱。但这也是个最坏的时代(以后会不会更糟不好说,希望可以触底反弹),没人愿意用心拍片,只用拍一些哗众取宠、粗制烂造、莫名其妙的电影,照样可以拿高票房,照样赚得盆满钵满。再没人愿意如八九十年代那样,花上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细心打磨一部电影。从演员、剧本、摄影、音乐、服装……处处用心、处处认真的片子一年有几部?既便有,也是票房渗淡被淹没在烂片堆里了。做电影从来没有这么有钱过,电影的整体水准也从来没这么低劣过,且还在一步步屡创新低。
与烂片们的集体狂欢相对照的,是真正有思想有追求的导演的创作空间被进一步挤压,除了业已成名的大导,青年导演想拍部片子太艰难,既便拍成想公映更是遥遥无期,总是要靠先在国外拿个什么奖的曲线救国方式,操作不好不小心还会成了禁片。既便公映再看下院线的排片,在商业大片的挤压下只剩下可怜的星星点点,甚至可能大部分院线根本不会排。王小帅因《闯入者》可怜的排片场次的愤怒,《百鸟朝凤》要“惊天一跪”票房才起死回生。前几天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八月》上映,附近的影院一天只排两场,整个市区也没几家影院放,且只演几天就下线了。《八月》已算幸运,携着金马奖最佳得以公映。
电影市场,并不会如某些媒体所言,被几个影评人的差评和几个网站的低分就能搞得衰落、萧条,而是在电影人自己的无底线和观众们的推波助澜之下陷入泥潭。
当然,每年也会有那么几部值得一看的良心之作,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微光,但是这束光太微弱,没有人去呵护,在一片躁音一片烂俗的炫丽强光里早已变得可有可无。
也许很多人会说在商业化的时代当然是票房为先,赚钱是王道,投观众所好没有错。说到商业化好莱坞才是前辈和大佬,人家除了商业大制作,除了烂片,每年还会奉上许多可以流传下去的上乘之作,除了商业大片导演,还活跃着大批的独立电影导演。再看看我们周围,日本就不必说了,台湾一直有一批坚持自我的导演,华语电影评奖,也就金马奖有些份量了,连韩国、伊朗电影现在都甩我们好几条街了。
在这样的年代,再出不了《霸王别姬》、《鬼子来了》、《活着》这样的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