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称得上芳华。
有些人回忆起青春,笑着笑着就哭了,像文工团解散的前一夜里,有着“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轻狂,也有着“执手相看泪眼”的美好。
而另外一些人回忆起青春,却是苦涩的,甚至是心痛的,有着今生不愿再追忆起的积怨。比如《芳华》里的何小萍。
何小萍是一个打小就没被温柔对待过的姑娘。父亲是一个幻影,因为被改造,只是残存在四岁之前的记忆里;母亲改嫁,命运的坎坷让母爱也变得粗糙,被母亲抱着睡一觉都成了小女孩发烧时的奢望。
但是,蓬勃向上生长的生命, 怎不渴望着命运的转机呢?
被欺凌着长大的何小萍天真的认为,到了部队就没有人再欺负她了。所以,到了文工团,她胆怯地向每个人示好,急切地融入到新集体里,但是,从第一天因汗味被嘲讽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成了集体所排挤的对象。
说不清被排挤的具体原因:汗臭味?穷酸味?偷了林丁丁的军装?胸罩事件?……
这种因为不知所以然被排挤的现象在现实中太多了!因为贫穷、因为笨拙、因为肥胖、因为口音、因为缺陷、因为是插班生……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段时间成为何小萍。
尤其是在闯入一个陌生江湖的时候,总有何小萍这样的人被打压、孤立,默默承受伤害。
被孤立者的对面往往站着一个“带头老大”,这个“老大”是“强者”,是“领袖”,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那个人。他往往有着一呼百应的能力,在他的带领下,很容易形成一个集团,集团里每个人都是相亲相爱的兄弟,集团外都是同仇敌忾的敌人。
也总是会有人取悦“带头老大”。可能是从众心理,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大家心照不宣地统一成一个战线,微笑着,丑陋着。老大看谁不顺眼,兄弟们就必须和这个人划清界限。最好是落井下石,才更能证明自己的立场。
君不见,从孩子世界的校园欺凌到成人世界的拉帮结派,这种现象总是如影幻形层出不穷?
当然,现实世界里,事情的黑与白,人性的善与恶并不一定都是极端存在着,包括《芳华》这部电影也一样,你能感受到何小萍被孤立,但是又说不出谁是大奸大恶之人。
因为现实中许多被排挤的何小萍自身确实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实中的大多数也都是善良的,然而,泻水置平地,人性中不自觉的丑陋总会流向低洼地,而何小萍这样的弱者就首当其冲。
所以,我欣赏那些真正强大的孤独者。像《神雕侠侣》中的杨过,童年时被黄蓉轻视被郭芙欺凌被武家兄弟孤立,最终成长为行侠仗义的一代大侠。孤独,是警惕来自人性的丑陋;强大,才能以足够的能量去拥抱尘世的美好。
可是,是否每个何小萍都能成为自我疗愈的杨过呢?或者,就像影片中演的那样,何小萍和刘峰过上了幸福而平静的生活?
丹麦电影《狩猎》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因为莫须有的性侵幼童事件,成为整个小镇被排挤打压的对象,包括对他的儿子。谣言和误解杀死了这个善良温和的人,即使事件最终被澄清,也再也回不到以前了,除了受伤者的世界不复从前,那些存有偏见的人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宁愿让偏见持续下去。影片中最后不知哪里来的一枪,让人听起来触目惊心。
何小萍是被哪里来的一枪毁掉的呢?虽然她离开了文工团,在战地医院疯狂地工作,成为了英雄,但是影片中她还是像大白菜进不了温室一样神经了,暮色沉沉里她一人独舞,总是让人猝然落泪。刚进文工团时美丽热情的小姑娘一去不复返了!
世界让她变得坚硬。她可能外表强大了,但心已不再柔软,今生今世,她还能信任谁?还能爱谁?
有人说,《芳华》里有爱情。看,刘峰和何小萍经历了岁月,不是在一起了吗?
我不相信这是爱。两个人在一起的温情总别别扭扭,让我觉得冯大导演是在一厢情愿。如果爱,为什么不在刘峰去精神病院看何小萍那一次就牵手在一起?如果爱,难道非要何小萍说出“你能抱抱我吗”才能温柔地相依?
我宁愿相信,经历岁月,爱不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两个善良的人在一起抱团取暖就是生活。
影片的后来,导演故意让郝靖雯拿出林丁丁成为风韵少妇的照片,帮助刘峰找到心理平衡,那嘲讽林丁丁肥胖的画外音是:“看,你爱的那个人变得这么丑,幸亏你没娶了她。”可是,这句调侃在断臂的三轮老哥刘峰这里是多么无意义!他被生活碾压着,为生存奔波着,媳妇跟别人跑了,自己在海南送书,车子被城管收了,尊严溅了一地,他已经成为了鲁迅笔下润哥那样的人,麻木恣睢地活着,不麻木恣睢地活着,都不重要了,爱情早已成为奢侈品,林丁丁已是前尘往事。
在我看来,英雄刘峰的生活才更接近现实的真相。一个退伍的残疾老兵,命运能给予他什么呢?
我们渴望英雄被善待,我们期待何小萍苦尽甘来,我们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希望即使生活不如意他们也能平静而温和,所以我们在影院里热烈盈眶;离开影院,我们擦干眼泪,直面真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