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已转发于百家号亦一行)
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教育?从受教育到授教育,我思考了多年,有时候隐隐约约以为自己懂,有时候又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不懂,反反复复,无休无止,我唯一肯定的是——这个问题,没有终点尽头,也是一永恒的问题。我现在的思想只能到此。后一个问题好像较易回答,尚可枚举应对,而前一问则直指教育的本质,难矣,但问题既已提出,只能勉为其难试答一番。
在此不想讨论诸如教育的目的这样的问题,因其太过政治化,因时代的政权需要而不同,多是货与帝王家的买卖,也有伟大崇高的理想但仿如镜花水月,是画饼充饥之无期,教育应更关心人的当下自身,教其独立(人身的、经济的、思想的),求真,博爱,自由,这是人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我曾说教育是宗教而且首先是宗教,或者更准确的说宗教也是教育,其实教育是一门比宗教更宽广的综合性的学问,因其综合,所以更准确而更笼统地说它是一门哲学。
很多人都会说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或两者兼而有之——事实上它也是一门技术(否则就无章可循,不可操作了),但很多人不好意思再提技术,好像这贬低了教育,更害怕从而贬低了自己——这些都不全错。
人们不敢说教育具有宗教性,是怕吃了宗教的亏,因我们一向说是信仰唯物主义的——不知说信仰的是不是宗教(信仰能思辨吗?从对待处理的方式来看,宗教靠精神信仰,哲学专综合思辨,科学重实验证明,技术可程式操作),宗教被称作精神鸦片,在中国长遭批斗,害得大家都有点不敢沾宗教的边了。以宗教的狂热来批斗宗教,亦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我强调教育的宗教性,亦未矫枉过正,只是稍有回填。
学科划分本是人为,若强要分科归类,我只能说教育是一门哲学——因其综合性。
教育首先是宗教。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慈悲为怀,宽容为本。这就是孔子所倡的“有教无类”,也是释迦牟尼说的“众生平等”。当初,(五)祖(弘忍)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六祖)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承认人的本有心性和潜能,即人皆有学习进步的权力和能力。这是天赋,是人自有的本心本性,非他人所能予夺。
试想,某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譬如脾性顽劣,于其本人是一悲剧,于其家庭是一伤痛,于社会是一危害。若以一差生之标签贴于其头上而放弃之或踢其出校门,这好像是干手净脚了——甚至毫不在乎地说:“我们有大把学生,还差你一个?”这是教育吗?这是工厂在销毁不合格产品!但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物,即使是物,老子也说圣人无弃人、无弃物。教育不是放弃的事业,而是包容的事业、发展的事业。
反之,优生固然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锦上添花,但若不更加严格要求和大力鞭策,而是溺爱之骄纵之,则物极必反而毒害之。人们大多爱锦上添花,其实这世界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所以教育一定首先要有一颗慈悲的心、同情的心。这种仁慈、这种悲悯、这种同情,不仅是孔子所言的“吾欲仁则斯仁至矣”的仁爱,也不仅是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同情——这些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生理级的同情,若上纲上线,孔子是唯心主观的,孟子是原始落后的。教育的同情还要是理解之同情,是一种深明大义的同情,至少要在伦理上能够理解之。由此,教育就转入了科学。
教育是科学。
孔孟的仁爱是天生的心性,这于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但孔子的“因材施教”却是科学的,和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善)”一起为教育的进行和发展提供了道路。
如面对脾性顽劣的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我们仅仅是会同情,即使有菩萨的心肠,对他们也是无济于事。这时候就要有科学的头脑才行,运用知识和理智,对他们及其环境进行观察、分析,与他们交流、谈心,从而制定可操作的方案并切实付诸行动,且要不断调试、改进、巩固、坚持,才能有所成效。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灵魂的修复、塑造和成长,其科技含量绝对不低于人类的登月工程。
教育的科学性最重要的是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
教育是艺术。
能做到以上两者——“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并付诸行动,就是艺术。很多人以为艺术只是某个具体的物——即其所谓的作品。艺术品只不过是艺术的最终产物,但教育是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的。因人是永远不断变化发展的,而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常说“盖棺定论”,其实盖棺也定不了论——翻一翻我们历朝历代所谓的信史、正史就一目了然。
所以在教育,有一颗宗教慈悲的心灵,有一个科学理智的头脑,他的教育行为就是美妙的艺术,自然就会不断产生杰出的艺术品。
教育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和实践——是哲学,是宗教、科学、艺术的结合体。它以宗教慈悲为怀的心态去爱,去感同身受,充满理解之同情,能一视同仁,容纳所有。它以科学分析的眼光去看,去分析研究,追因溯源,刨根究底,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教育方案并付诸实践行动。以宗教慈悲为动力,以科学研究为指导,则生出一艺术的行为过程,真兮善哉美已。
宗教的心灵,科学的头脑,艺术的行为,真善美缺一不可,这就是教育。若教育是一行动,则从爱出发,科学筑路,艺术行走,至永恒无穷。若教育是一物,考其形构,则内核为爱,科学牢固的结构,艺术美的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