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一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找了500多位5岁左右的小朋友,分别来到实验室。他一个一个陪他们玩,然后跟他们聊天,让他们熟悉这个环境。教授觉得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就从口袋里面拿出一个棉花糖,告诉小朋友,他有事不得不离开一会。如果小朋友能耐心等他回来,就可以得到两只棉花糖,同时,教授把两颗的奖品拿出来,也放在小朋友面前。如果小朋友等不了那么久,可以随时按旁边的铃,吃一只棉花糖。说完,教授关上门走出去,让小朋友独自面对禁忌的棉花糖。
教授和他的研究伙伴们在屋外观察到:有的小朋友在房门关上后几秒钟,就迫不及待地抓起棉花糖。有的小朋友则试图通过蒙住眼睛、唱歌和踢桌子来转移注意力。还有一个小朋友发出会心一击,决定要先打个盹,用睡觉来抵抗美食的诱惑。
过了几年当这个教授做追踪研究的时候,他发现,当年这些能够忍得最久的这些孩子,他们的入学考试分数远远超过他们的同学;到了社会,他们的事业比较顺利;到了中年,他们的婚姻比较幸福,他们的身体比较健康。
试验到这里,似乎有结果了。你看自制力多重要,自制力强的小朋友长大更容易成功。许多虎爸虎妈,他们就拿这个研究作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理论基础。
但是,面对这种解读,这位教授他实在是忍不住了,他出来公开发言:对不起,各位,你们可能都误会了。当年我做这个研究,最关键的不是看这些孩子是否能够抗拒诱惑,而是他们如何抗拒诱惑。
哦,原来不是自制力更容易获得成功,而是行动!确实,石田淳先生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也表示:
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反之,就是就算意志非常薄弱,但如果采取行动的话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
石田淳先生,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社团法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式会社WILL PM International 创办人、社长兼执行长、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
他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完整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动科学管理方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掌握行动的最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会不抱怨、不盲从,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 什么是“行动科学管理方法”**
行动科学管理方法是美国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其原理来自于行动分析学。该方法认为: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不断重复带来的。同样,不断重复坏的行动只能带来坏的结果。
行动科学管理方法彻底分解行动法则,让每个人都能够轻松理解并完成目标。其具有不依赖意志和个人能力的特征。
** 如何利用行动科学管理方法 **
1.正视“认知偏差”
通俗地讲,凡是与现实不符的认识都叫”认知偏差“。比如说:小张的同事在办公楼走道边走边思考事情,与小张擦肩而过,没和他打招呼。小张顿时心里想“为什么他不和我打招呼呢,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事,得罪他了,他现在肯定很讨厌我了……”进而,小张又想到这段时间工作也不是特别顺利,“我和同事都相处不好,难怪我工作也不顺利,我真是太差劲……”
其实,这一切都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大脑自动化思考,或者说是联想,而得出的错误结论。事实是什么呢?同事没和我打招呼,仅此而已。
我们如何克服这种认知偏差?关键在于正确的认清事实。当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事实“上,而摒弃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收其最真实的状态。这种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和”现实“之上,纠正认知偏差的方法,称为正念法。
2.确定一个具体、实际的目标
有人说我的目标是成为有钱人,还有的人说我的目标是做一个成功的人,似乎都有一个目标,但仔细一想,怎么才算是有钱人,又怎么才能算是成功的人?
石田淳先生明确告诉我们,只是模糊地抱有愿望,没有具体的目标从而没有产生具体的行动,那么这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更进一步说,没有具体目标的人,就算比别人更加努力,就算获得了一些成绩,仍然会被“必须继续努力才行”的不安感所折磨。
只有将愿望具体地描述出来,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前进,才能够因实现愿望而感到幸福。关键在于,当你拥有一个目标时,要清楚当这个愿望实现时你将会是什么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你要做什么。
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不要将目标定的非常远大。因在实现目标和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有一个原则非常重要,且必须遵循,即:绝对不要勉强自己。如果给自己设定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即使这个目标不一定非得实现,但我们依然会陷入”必须做到“的认知偏差中去,并且一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挫,会大幅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只有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一点地改变,才能坚持行动。
3.“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重要
当我们面对一堆事情的时侯,一些过来的成功人士教我们:要对这些事情进行梳理,按轻重缓急的顺序进行排列,先完成紧急的、重要的事情,再完成次紧急、次重要的事情,不急不重要的事情留在最后做。
但是石田淳先生说,要想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之所以无法过理想的生活,之所以无法按照理想改变自己,或许是因为你在有限的时间中做了太多本来不必去做的事情,或许是那些本来不必去做的事情影响了对自己的评价。我们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积极行动的环境。
在创造这个环境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所谓劣后顺序,就是先决定应该舍弃的东西。
比如你有10项工作,如果按照优先顺序的方法思考,那么你会把这10项工作分好先后顺序逐一做完。但实际上你的时间并不够做完全部的10项工作,那么“做不完”的心理压力就会一直影响着你。这会导致你难以获得成就感并且总是焦躁不安,甚至会影响你前面的工作。
如果采用劣后顺序的方法,你会先将做不完的工作扔掉。 如果时间只够做6项工作,那就先扔掉其中4项,然后给剩 余的6项工作安排顺序。
劣后顺序相对于优先顺序的优势就在于,在同时长的时间段里,前者会减小待办事项造成的精神压力,并使人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必须完成的事项中,提高完成效率。
4.学会用累积成果进行评价
当我们评价自己行动的结果时,不要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要“盖棺定论”。我们应该基于事实做出评价,比如,这件工作我完成了70%,还有30%没完成。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表现时,要学会综合评价,而不要只盯着某一点。不要看一时的表现,而应该根据一定时期内累计的成果进行评价。
比如,你半年前的成果是“8”,3个月前的成果是“5”,这个月的成果是“3”,我们评价应该是“我取得的成果正在慢慢增加”,而不是“我的成果越来越少”或“我的成长速度变慢了”。
从累计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成长。
要想不随波逐流,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方式,构筑起真正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那么永远不要从“明天开始”。“明天开始行动”的人,他的“明天”恐怕永远不会到来。改变人生,从行动开始,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