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三本一套中的一本,好像分别是从情节、对话、背景三个方面来谈写作中的具体问题。去年读了情节那本书,不看书已经丝毫记不起书中写了些什么内容了。
今天开始看人物对话这本书,本意是想随便翻翻,速读一下。自从学习写小说后,没有过多关注过人物对话的写法,并不是自己会不需要学,而是初学者还顾不到这么细节的东西。
以前学的最多的方面就是故事情节的设定,和人物角色的定位,不懂得怎样依靠一条主线或者两条线,利用一个或两个主要人物把一个一个故事,起起伏伏有节奏,有规律地串连到一起。
看了几本指导的书,又看了几本网文渐渐有一点眉目。自己再写剧情也能歪七扭八地对哒一下形成一个完成的故事,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总感觉自己故事中的人物说话都是一样的,除了个别人物设定成结巴,或者泼辣的大嗓门,说出的话似乎再没什么区别。
书中说:“我们必须进入人物的内心,化身为这些人物。”这个方法在以前的指导书中也见到过,但一直没能实践。因为虚构一个人物,如果人物设定不够立体的话,根本无法进入人物的内心,不知道人物会有怎样的内心想法。这种感觉就像面对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一样,不知道他内心怎么想,接下来要说什么话。
这个问题想要有突破,一定要首先解决进入不了人物内心这个问题。通过最近的读书,特别是上一本关于胡雪岩的书,因为离的最近。深切地学到一个道理,没有做不成的事,之所以不成,是因为还未做成,不停地努力寻找办法总有一天会到达成功。
同样,想成为一名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方式。这个方式是处理各个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虽然有很多针对写作中各种问题的指导书,但到底哪本书中的方式适合自己,还需要自己不畏艰辛,耐得枯燥去摸索,去实践中检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那么书中的那些方法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它指导了我们思考的方向,提示了问题解决的途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方法是我们可以完全复制的。
对于无法进入角色内心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人物不够立体,另一方面是人物太过抽象,即便为他设立了五个优点,三个缺点,设定了外貌经历学历等,他们终归只是一些文字。
想要故事中的人物自内心发出声音,就要把人物立体化,真实化,尝试把故事中的人物寄托在现实的人物身上。虽然故事中人物与现实中某个人物并不是同样的性格,但在某个时候,某个场景下,故事中人物特性是符合某个现实人物的,这个时候就可以想象现实中这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会说什么话,有什么表情和心理。
金庸先生在写他那些小说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某个人物的某个瞬间,真切的感觉到他们像金庸先生身边的某个现实中的人。
除了现实中的人物,还有书中、电影、路人等,用心关注周围发生的一切,发现某个瞬间会与故事中人物无缝衔接。
对话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对话、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共同向读者展现了我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若一个人物极力控制自己的语气,每一个词都发音清晰、利落冷硬,这说明他可能正处于爆发的边缘,时刻压抑着自己内心熊熊的怒火。相反,若人物的声音是温暖亲切的,这表明他的内心应该充满安全感、幸福感。一个说话如连珠炮似的人物可能正在逃避自我,一个语速异常缓慢的人物或许正感到自我怀疑、经历消沉期或缺乏社交能力。
认真琢磨这段话,或许会给我们某些启发,在关注身边人事物的时候,多一些关注点和方向,从而发现人物话语、表情、动作背后的涵义,为创作人物及语言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