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为之学矣。”
子夏说:“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就在于能端正态度。对待父母,他能尽心竭力;对待君主,他能不怕献身;对待朋友,他能讲求诚信。这样的人,哪怕是没有开始学习,我也会认为他已经学到了精髓。”
………………………………………………………………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孔子的大意是,作为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君子人格是孔子对民众道德成长的目标期待。
修养为君子五个方面的要求:持己要自重,成长要好学、处世要忠信、交友要志同道合、改过要坚决。
要立志成长为君子,
首先要自我重视,若轻佻就会放弃自我严格要求,结果肯定是半途而废;
其次学习是自我突破的最佳途径,在学习中会体悟不足,也会心生谦虚而不自满;
忠信处世,就会在上下左右的社会关系中争取信任,有利于破除因形骸间隔造成的重重障碍;
以志同道合为原则去交友,是人性使然,也能持久,很多所谓的朋友走着走着就远了就丢了,其根源是因为交友的基础或是利益或是习气,经不住各种变化的考验,唯有志同道合者,方能行稳致远;
坚决改过是成长为君子的必须,对过错和缺失抱有恋恋不舍的态度,怎么能够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呢!
(作者:上谷书院路子 来源:知乎)
…………………………………………………………
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终”:为父母养老送终的“终”,也即指丧礼。
“慎终”:父母走到了人生终点,做儿女的要为父母操置办丧礼,这是一件大事,不能因为失礼让自己留下一生后悔与遗憾,仅此要谨慎小心的做。
追远:“远”指已经逝去的父母及祖先们去我日远,应该经常追思怀念他们,每逢清明、初一、十五等日子,都应该去坟前祭拜他们。若人人都按照这样去做,社会形成了风俗习惯后,老百姓的道德观念就会自然淳朴敦厚了。
明末高僧灵峰蕅益大师曾注《四书蕅益解》,在书中的《论语点晴》说:
“民德归厚”的“厚“字是指本性之德,复其本性,故似归家,所以说是归厚。
知真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知民德本厚。流于薄者。习为之也。教民慎终追远。其事甚多。不但丧尽其礼。祭尽其诚而已。
言其小者。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便是追远。饭食已讫。一箸一器。必安放整齐。便是慎终。
言其大者。如弘扬净土法门。教人临命终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真慎终。发弘誓愿。普度众生。以报多生多劫父母养育之恩。是真追远。
然非教天下人民皆悉归依三宝。安能归其本厚之性德乎。
三宝者。佛法僧也。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果位。法是脱苦得乐。去染修净之良方。僧是绍隆佛种弘扬正法之菩萨罗汉诸圣贤也。
南怀瑾先生说“慎终追远”的“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来解释就是“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
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
佛学里讲:“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南怀瑾:慎终是果,追远是因。
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原因。
慎终追远,原意是指,如果我们都能敬畏、追思先祖,德行自然会日渐增厚。
做事的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不断修正,这样才会越做越好。
任何事情都有因果,万事发生必有痕迹,只不过我们看不到而已,并不代表原因和规律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