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生活中过么忙碌,心里总是铭记一些基本的心性里该有特质,这样才不会被世事浮华所牵绊和笼罩。比如这句话,心外无物,心无外物,每天总有把“外心”收回来的时刻,收回来的时刻就要告诉自己,也是复习,即内心的沉静。如此一来便很难被外物迷惑、不至被拖进各种意义上的深渊。
我常常思考何为不迷失、何为不迷失,毕竟它的定义不是我说的算的,如何生活才能叫不密实呢,思来想去,我猜测它的反义词大概是独立,但怎么着又是独立呢。难道是不被外界牵扯么,比如我正在阅读纪德的《背德者》,我思考它,我的思绪是否在被它牵扯?但在思考中我也(自觉)感到了收获,这是否是摆脱迷失的途径和方式之一,进而走向了独立。自民国起,人们普遍宣扬“独立之思想”,一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知道为何独立,或者说,何为不迷失。除非什么都不做,否则大概率会“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当然,这都是我的猜测。
与是否迷失和独立的话题相关的话题我感觉还有一点就是是否表态。今天的人们都在表态,或者说是被迫地表态,点赞、留言、发布朋友圈和微博、拍小视频,只要表态就是数据,但我们是人,可惜我们部分放弃了自己是人这一事实,无论它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社会中做事我们需要表态,但人生角度来说,我们还是要学习苏东坡不大表态、模糊的风格。这不是老好人,而是当我们表态的同时也就封闭了自我的某一条出路;我们不是怕得罪任何人,而是封闭自己对任何人更广大的理解,其实就是封闭了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