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会去研究哪个明星是自己喜欢和欣赏的,哪部电视剧有多好看,其中哪个人物有多么令人印象深刻。还或者聊一聊某个朋友是什么性格的,对于一件事情为什么某某同学是这个反应,某某同志是那个态度,更或者直接表达我不喜欢张三,但喜欢李四,因为他们如何如何。
所以很多时候,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像是无处不在的,似乎我们对别人,对别人的事情,都是精于乐道的。有趣的是,我越来越发现,往往对于我们自己,能够看到多少,看透多少,却需要画个大问号。我们爱谈论别人,经常审视自己的人却为数不多。
如果要真的深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恐怕要追溯好远,得往前看,回到自己生命的最初几年。要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有多重要,得往后看,因为它可能影响的是我们一生的格局与活法。当然这两个问题,真的很大,心理学家,哲学家似乎都在争论不休,又岂是我这一个什么家都不是的人能够破解的?
我可能回答不了全人类的话题,但我是谁,我经历过什么,我要到达哪里?这些问题,我却反复不断的问过自己。因为在我看来,看到自己,明白自己,是我一生都会寻找的重要命题。
其实,我也是稀里糊涂长大的,有过称霸一条街的幼儿阶段,成绩优异的小学;有过叛逆,埋头苦读的中学;有过因住校产生人际交往困扰,学习一落千丈的高中。那些时候,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回忆起来,好像有活明白一点的阶段就是,高考后复读的那一年,走入了另一个高中,焕然一新的就是那里的老师讲课,可以自如地引申到闲话,当时并不知道那些就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生命的穿越。学生时期嘛,我们都是在被比较中长大的,在排名盛行的特殊时期,突然间,有老师说,任何时候,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只需要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要到达哪里,真要较劲,就自己和自己来一场战役。这说法可新鲜的很,算是给当时成绩不堪的自己一个释然的机会,一个非常棒的台阶吧?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改变了以往的状态,以往那种看到优秀的觉得自己差不可及,看到最差的觉得不在一个世界,一副反正我超越不了也落不下的状态,在慢慢改变。我的目光开始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开始回忆自己高中三年是如何走来的,困扰我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困扰。那好像是我第一次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对自己深刻的反思,还有第一次因稚嫩的思考和反思而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现在回顾以前的一些经历,会去想为什么那么容易被点醒,可能和我一直以来写日记的习惯有关吧?从初中开始,一写就是十几年,虽然啰里八嗦,废话连篇,用词情感都稚嫩到现在根本不忍直视,但和自己对话,似乎已经是习惯了很多年的事情。我是人一多、一熟就会陷入话痨的状态,所以话多的无处可讲时,就写,自己和自己说,自己和自己吵,自己宽慰自己,自己鄙视自己,好像挺可笑的哈。但整个青春期到大学,记录和对话成为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自己的思考也逐渐多元。可能就是一直用文字在进行自我对话,所以我会比较容易审视自己,也越来越清晰。
之后,因为知道自己喜欢校园,喜欢在教室里滔滔不绝,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我对老师这个行业有很高的职业认同,所以我选择了自己的专业,虽然我没有想过10年20年会经历什么,但我知道,这就是我要走的路。
上了大学,依着自己的想法,自己对自己的定义,我公开宣布:大一大二我要玩好,大三大四我要学好,竟没人阻止我。可以有这个权利,得感谢一直以来对我“放任”的爸爸,和我妈慢慢放松的警惕。所以,大一大二我喜欢的就去学,去听,对于没有多大意义的科目,我就逃课去兼职,去体验丰富生活,你一定想不到,我还差点做了可乐公司在运城的市场督导,但发现那不是我想要的,老老实实回到校园。大三大四的时候,别人都开始学会放肆,我和一群朋友却泡在图书室,泡在宿舍,看各类书,后来加入了考研的行列,直到参加工作,放弃最后的冲刺都是我给自己做的主。那时觉得掌握自己的感觉真好,也因此受益良多。
参加工作时,其实怎么能没有犹豫,我不是运城人,好赖都是本科毕业,那几年县里公职中学的大门是敞开的,却没有毕业后回到老家,一个人只身留在运城,来到小学,反而在这里因为本科的身份那么不受欢迎,很多朋友都说我挺傻。其实我精明得很,我曾特别恐惧地设想过进入公立后,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甚至工作一天都可以想到未来几十年一尘不变的感觉,当然你可以说不是所有公立的老师都是如此嘛,但是我太清楚封闭的环境和资源会给年轻的我带来什么,尤其支持我的还有我爸,他希望我追求我所崇尚的。所以我惊喜地认为,我已经足够成熟了,我思考人生这次重大的考题,居然能和我睿智的爸爸是一样的,是的,他了解我。我自恋地认为,我自己也太了解自己了,感觉极度良好。
在学校摸爬滚打了四年,我不再是不受欢迎、所谓的留不住的本科生了,我用我的努力换来了很多,这下,真正美好的阶段算是来临了吧?
而当时,我却迎来了空前的迷失,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我的角色也由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了牵系着孩子的妈妈,从一种自己工作生活井然有序的状态进入需要兼顾家庭、兼顾孩子的慌乱状态。我的身份多了起来,我在各种关系之间艰难地行走着,那个对自己最有把握的人开始不知道自己是谁。
虽然和老公是经过爱情长跑的,没有遭遇到进入婚姻的不适,但是两个家庭的相处方式却需要经历漫长的磨合,本以为挺门当户对的,可我成长中的民主型和另一个家里集权制形成了特别不堪的冲突。快三十岁了,我的生活开始被安排,被指定,出于礼貌和尊重,我竟无法反抗,内心却极度排斥。
还由于老公家里很多人走的都是仕途,有个当了二十年县里二把手的大伯,人际关系可想而知,家里大多数人都在公办单位上班。因为孩子的需要,家人对我工作本来隐形的看法全都显现出来,什么私立学校的忙碌,工作时间那么长,学习的频率那么高,再和家里公立学校的嫂子一对比,一切我追求的都失去了意义,受到了“温柔的”“旁敲恻隐”的否定。我问自己,是不是选择留在运城就是错误的,选择进入新港当老师也是错误的。所以我爸一路以来对我所有的赏识和认可,我自己沾沾自喜,引以为傲的自我规划,都遭遇到了大的冲击。所有当初我坚信的,都被善意的否定掉了。
最要命的是,这一切的发生都是悄无声息的,都是他们看不到的,却在我内心排山倒海的侵来,让我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真的,我梳理不出头绪,我也处理不清关系。
深深地挫败感,刻骨铭心地那种失落,我正式地进入到了自我怀疑阶段,随之而来的心情、心态也开始变化,我会经常因小事而发火,在学校,在教室,在家里,和朋友,过后又开始讨厌自己所有消极的情绪。时间一长,我感觉自己快奔溃了,需要找到一个出口,让自己从这个怪圈中走出来,我发现最可能解决这些困扰的就是马上换工作,如果我离开,那我不会因为教室里发火后无辜的小眼神而自责,可以脱身照顾孩子,可以不用再受来自大人总是那么忙的埋怨,幸运地话,还可以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前提是让婆婆可以行动自如,而不必受着照顾孩子的捆绑。不管对不对,我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自己内心不断暗示自己“这一定是对的,赶紧做决定吧。”其实我自己知道,无论我再怎么嘴硬,讲出再多的理由,我根本没有想清楚,只是在做快速地逃避而已。
离开学校后的日子,两年的时间,我可以随时照顾到孩子,大人们也有了自己的时间,我可以权衡了,再看着一天天陪伴长大的孩子那么可爱,心情开始放松,我进入了新一轮的自我学习,对自己进行理智的梳理,试图寻找内心一直得不到解释的一切,是的,我得把自己想清楚。我开始明白,对于我而言,家庭是幸福的根基,我需要在它和谐的基础上,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我才可以拥有到真正的幸福感,我也才是完整的。我不仅仅是自己,我还是妈妈,妻子,两个家庭的女儿,为了家庭的和谐,可能暂时的退让和妥协,哪怕是牺牲都是必须的,因为他们与我而言,首先是必须的,不可或缺的,我的自我规划并没有错,我的追求也是有意义的,我还是需要做我自己。
我们这一生注定会有几层最核心的关系,每遇到一种关系,都是在坚持自己和考虑别人,或者尊重环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以前我只懂得了单一的自己,现在我可以在关系中看到自己,看到多重身份的自己,也可以看到别人了。
那个过程走来真的是不易的,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在说,认识你真好!所以我感谢这样的不易,感谢那段岁月,让我遇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我知道寻找自己的这条路并没有走完,只是完成了一个阶段。现在,我还是会经常游走于自恋与自我厌恶这两种极端中,我知道我会不断重新给自己命名,也会重新被命名,不断遇到未知,不断拥有新的关系,不断地寻找未知的自己……
不同的是,经历这一遭,在这条寻找自己的路上,我似乎拥有了更强悍的力量。
201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