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七:
在回溯中审视我们的研究
浙江省武义县武阳中学李静雪
离上一篇读后感的记录已经相隔三天,很想念阅读和记录过程中的快乐。今天下午下了飞机,回到家已经是晚饭时间了。饭后我坐着看了一会书,发现自己还未消除旅行的疲惫,状态不是很好,注意力总是集中不起来……而这一刻,当周围都静下来只能听见窗外雨声的时候,我坐在电脑前听着自己敲打键盘的声音,一切还是那么熟悉。这两天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第四章第五节《信息与信息技术素养》、第六节《文化意识与文化发展》两节的内容,当初拿到样刊时第一时间便翻阅了整本书的目录和导言,也特别欣喜地看到这两节内容由我们武义精英班的领军人物——武义实验小学的程露老师和武义熟溪小学的蓝美琴老师所写。两位老师,我再熟悉不过,也经常在班主任研训时、在朋友圈里、在各种学术会议论坛上看到她们努力进取的身影。作为晚辈,我总是以一种仰望的姿势望着她们,羡慕着、敬佩着,也告诉自己,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她们学习,时刻都保持着“听、说、读、写、做”的习惯,让它成为成长途中的助推器。
一、发展学生信息与信息技术素养的可能
信息技术素养,初见这个词,脑海中想到的是如何使用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而文章在第一段给出了其科学的定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学会学习”中强调“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心安全意识等。[1]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素养不仅仅是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它更应该是一种能力与意识的结合。假期生活的学生信息与信息技术素养的具有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时代的独特性、时间的独特性和发展的独特性。
我们在寒暑假研究中,尝试了“互联网+”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的活动策划、布置、实施、分享和展评方式,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和家长的信息与信息素养都有了提升。尤以学生为例,往年的寒暑假生活中,甚至是周末休息时间,很多学生会第一时间先上网放松自己,更有甚者,会玩电脑游戏上瘾,尤其是漫长的寒暑假期间,家长的忙碌和无暇监管,使得学生更容易放任自我。但是在参与了寒暑假生活研究后,教师对如何使用网络,如何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等都更加重视并通过网络平台,如使用微信群、QQ群、美篇、简书、微博APP等软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鼓励和建议,让学生觉得被充分重视,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家长的协同管理也使得学生的假期生活更加自律。
程露老师在第三块内容:“学生信息与信息技术素养在寒假生活重建中的真提升”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总结,如数据的分析、师长的反馈、学生的感受。并用了三组特别贴切的词语来形容三方面的变化,如热闹vs.收获,被动vs主动,枯燥vs有趣,将教育主体三方对学生的改变与评价非常贴切地表达出来。在阅读的时候,也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像程露老师班里的孩子一样,我们班的小太阳们在这次寒假活动中也有这些可喜的改变,如全班每位孩子都会使用制作美篇,用PPT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并把小组活动编辑地多姿多彩,在微信小程序中进行运动打卡、阅读打卡等,信息素养在寒假生活重建中有了真提升!
但是,有了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怎样精选信息,怎样减少并消除家长对孩子完成电子作业的诸多顾虑,这都需要班主任在平时和寒暑假前期做大量的思想和沟通工作。
二、追求学生文化意识与文化发展的尝试
第六节由我们武义熟溪小学的蓝美琴老师负责编写,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蓝老师对教育的细致解读与思考,特别敬佩这样的学者,作为年长的班主任,她的学习的状态和学习习惯一直都是我们的榜样。寒假中,蓝老师坚持阅读和读后感的记录,每天都能在其朋友圈看到一篇篇的读后感。让人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这一节围绕着“文化意识和文化发展”而展开,逐一对寒假生活重建中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追求、学生寒假生活的社会文化资源开发与运用和学期初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中,我学到了社区文化该如何进行生态建设。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区文化,作为班主任,我一直在经营的是班级文化,在参与的是校园文化建设,而社区文化建设,我和孩子们还没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和参与。文中提到:社区文化一般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反映在社会共同体中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等生存环境要素的文化现象的总和。[2]读到这儿,才明白原来之前孩子们走近社区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捡垃圾活动、为福利院老人送温暖等活动都属于这个范畴。
那么,除了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区活动,我们还可以发起什么有创意的活动呢?文中提到了吴静静老师带领孩子们找到“学生”之外角色的活动、朱华锋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的“我是社区孩王”的活动、厦门何厝小学吴老师和孩子们对“我送长辈新年礼物”的探索、熟溪小学开展的“寻根之旅——探访宗祠”活动等,这些意义非凡的活动都值得我们班的孩子参考,有新意又有意义,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
除了社区文化,还需要建设学期初的班级文化,促成学生的发展。我们知道,班级文化是学生班级日常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开学初的班级教室文化布置时,可以加入寒假活动的多元成果展示,用照片、小报、练字、活动手册等进行教室的新学期布置,让这些动态的丰富资源在学期初的教室里集中展出,一同分享伙伴们的寒假活动,唤醒大家的文化意识,用这样的方式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三、带来启发的观点
1.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影响着人如何去学习,采用什么方式展开学习,以及以什么形式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呈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这是教育教学乃至人类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P105)
2.相对于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寒假生活在发展学生信息与信息技术素养上有什么独特性呢?武义县实验小学潘献民老师说:相较于学校生活,假期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以及信息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学生在自主运用所学所知选择与处理信息方面也是不同的。在学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单一,包括老师、同学以及相对有控制的网络,而在假期,学生能从同伴、邻居、社区、社会以及网络中获取许许多多的信息;在学校,对于信息的选择与处理,老师基本都会协助,而假期里大部分学生都得自己去筛选信息并进行处理。这样的差异,势必让学生在假期中主动去思考、去实践、去反思,这样反复的过程必然加快学生的自主发展。(P106-107)
3.以程露老师所在班级为例,寒假一开始。程露老师就在微信群里引导每个小朋友利用各种手机APP分享自己的生活。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笔者看到的只是家长将孩子的假期生活排成图片或视频发送到朋友圈,这仅仅呈现了家长的视觉,无从考证孩子的成长幅度和成长点。生活应该是自己的生活,而一旦是外界强加于个体之上、个体被动接受的,则很难产生积极的发展效应。心理学家强调:“学习并非发生在社会真空中。发展是通过儿童对活动的参与而实现的。”教育学家则强调:“不同性质、水平的生命活动”是使个体发展得以实现的“现实性因素。”(P109)
4.借助寒假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在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中,学生可谓获“赞”无数——赞学生的呈现方式多样,赞学生运用技术的愈渐熟练,赞学生成长的迅速有效。家长们也认为看到了孩子不同于以往的能力。如此多的赞,是否就代表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适切的发展?是否就代表每个班的学生都发展得如此精彩?未必,看着一件件精美的电子作品,试问有多少出自家长之手?表面看是学生的生活呈现,或许只是家长帮着做完了。试问有多少是学生的真体验?图片清晰、角度准确,语言表达缺少童真,这真的是学生的真成长吗?再看,一个班有多少学生能自如运用各种技术与媒介呢?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又该如何积极地呈现呢?(P114)
.......
文中带给人启发的段落还有很多,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班的寒暑假研究是否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和孩子们、家长们又是如何协调和处理的?后期的活动反思是趋于千篇一律,还是有自己的真思考,真总结?这些都留给我们一同去探寻符合本真的答案。继续加油吧,我们一边实践,一边思考,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2]李家成.郭锦萍.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研究与学期初生活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4-1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