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大学舍友的群聊里,分享过一个图。内容大概意思就是“敏感的人,连对方关门大力了一点也以为是不喜欢自己。”
关门,这一件很日常的事情,没想到把大家内心的小九九都炸了出来。
群里的一好友问我,“还记得上次跟你吵架,后来不欢而散吗?”
虽然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什么事情,只记得后来把事情说开,才发现大家都有点傻逼。
因为宿舍位置在风口处,好友说她当时只是想要大家冷静一下,没想到在关门的时候风力一吹,会把门关得这么大声。
而这一门声,竟然把大家都“冷静”了好一段时间。
日常生活中,出于“敏感”而莫名引起不悦事情的其实并不少。
姑且不说一段感情当中的“患得患失”而最终分手的例子,就连平时聊天时候收到一个微笑的表情,也可能分分钟被扯出一系列的内心戏。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其作品中,说道一种叫“钝感力”的东西,直译为“迟钝的力量”。
如果字面理解上,可能有一种木讷迟钝的负面情绪在,但是进一步来看,它较之“敏感度”而言,更指向一种豁达与从容的生活态度。
内心的敏感度让我们把对方关门时候的动作放大,把随之而来的门声分贝迅速提高。
但是如果当时大家能及时把事情说开,迅速忘却不爽不快的记忆,后来的尴尬也就不存在了。
想起自己的一次工作。因为新投入工作,对于人与环境也都是陌生的,自己竭力想要融入到工作当作,想要快速的与同事们玩开。
却没想到这种“竭力”把自己困住了,无缘无故活成了小心翼翼的模样。
“硬生生的把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憋成闷骚。”
跟好友聊天时候说道。虽然是调侃的语气,但其实内心是着急与无力的。
后来一个工作多年的朋友告诉自己,很多事情不必强求到极致,这是一种很奢侈的状态。
像自己这样竭力去融合一个新群体而适得其反的例子还有更多。
见过不少,因为害怕自己失去晋升机会而处处提防事事留心的,因为害怕失去而各种捉摸对方心思的,因为不甘心就此被超越被替掉而奋力去挣扎的。
桩桩件件,我们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的诠释着“活得太敏感”。
并不是想要提倡,年轻人在需要拼搏的时候选择安逸,真心处对象的时候不顾及对方感受,也不是提倡“凡事不必在乎”的观点。
但是,工作的目的是更好的进步,恋爱的本身是发现新的自我,所有的本质都应该是为了“更好的自己”。
但是当你从尝试在意到近乎敏感的时候,你就跑偏了方向。
“因为在意,所以敏感”,
这真的是一句让人感到窒息的话呢。
马克·曼森在《不在意的微妙艺术》中,有一句话很有感受。
“快乐与生活的完美,强大的心理,来源于懂得在意什么,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不在意什么。”
大二时候,经常单曲循环一首歌,谢安琪的《年度之歌》。结尾处的歌词是这么写的:“谁又妄想一曲一世,让人忠心到底”。
虽然不知道自己对这首歌的解读到不到位。
但是就词的内容来看,作为一个歌手,谁都想凭一首歌让自己爆红,但是能够做到把自己某一单曲的热度看作“限时美丽”,在可能被其他新曲盖过时候的那种淡然,是值得回味的。
活得“迟钝”一点,可能是另一种生活的艺术。
很多时候,生活的痛苦来源于内心的敏感,其实也就是“自己为难自己”。
过于敏感的人,常常把自己浸在“怕被拒绝、怕被排挤”的状态。
打破敏感的局限,让自己拥有一种“迟钝的力量”,你才能看得更多,也拥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