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刚刚读完这本书。读的过程中,画了无数的线,曾无数次感慨,“深得我心”,“这就是我期待的状态啊”。上一次有这种感觉的一本,是铃木俊隆的《禅者的初心》。当然二者并没有可比性,因为每一本好书都是独一无二。
想写读后的感想,又觉自己每一句解读都是多余。索性把喜欢的内容摘录在这里吧。
但当你真的凝视过一轮清澈的明月,会觉得一切拥有都是束缚啊。
“人类基因本来擅长应对饥饿与困境,如今,我们却倒在了饱足上。”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要由时间来证明的事物,只能由时间来证明的事物。”
立定而望,像是忽而穿越至上古洪荒,四周没有一丝生灵气息,唯有苍茫天地,和自己隆隆的心跳。天地之间,孑然一人,孤独是孤独,但为何这茫茫空寂竟让我有种熟悉感,像是多少年前也曾如此伫立而望。心里长出的东西,和在这世间已拥有的,重要性上似可比肩。第一次感到,所得自是幸运,失去也可坦荡。更重要的,我忽然明白,我所担心失去的,只是那些现在拥有的东西。人像个容器,得到一些,失去一些,再得到一些,里面装过的东西,从未真正属于我们。这容器,始终面对的,是天凉地荒,独独而立。
女儿在大理上的幼儿园,提出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同时也拥有向外选择的能力。
庆山说:“业是我们没有完成彻底的事,因此你会回头看。”
“所以,好的方式是,完全地终结手里经过的每一件事,这样才能放下。”
庆山又写:“有生之年,尽量低消耗地让肉身活着,享受简单本真的喜悦,接纳一切发生。尽量高消耗地让灵魂活着,学习、劳作。然后干干净净离开。”
这是我的理想。因此由始至终,作为妈妈的我,只有一个诉求,我不要成为她人生的功课。
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是不再为了自由而要挣脱什么,是在束缚里没有了束缚感,是心无所住,内心没有边界和围墙。
最终,是“自由”这个选项,彻底消失在你的人生命题里。我过去常汲汲于获得一位充满智慧的上师指引,而今明白,我的每一天的生活,琐碎或简单,欢喜或伤感,都是生命的上师。
何时让心臣服于当下,臣服于生活,臣服于一菜一粥、一念一行,心不为形役,何时便有了自由的可能。看到韦羲所写:“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
“我赌,只下一注——不上不爱上的班,不赚不能或不乐意赚的钱——看看可不可以勉强活得下来。”(舒国治)
建立一套吻合自我信念的生活方式,是中年时需完成的功课,也是老去时的指望。并且,一个足够清醒而积极努力的过程,本身就已是人生路上丰厚的回报。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全书最后,留下这样一句话,“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带着自我指涉的意味。包含的真理一言蔽之:“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人世间样样皆好”。
后记
摘录完上面的文字,忽觉自己读多了。
若是不能践行,读再多书又有何用?无非是空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样想来,之前辟谷期间没有时间读书反而是好事。行禅时,是身体放松;静坐时,是心灵放松;意念沟通,是身心合一。
今晚晚课听杨老师讲到,读书是最末一等的修行(大意),我不禁心中一凛,可不是嘛,这说的就是我啊。继而又释然,“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这中间的变化和经历,也是一种修行了。
既然“深得我心”,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我能为此做些什么?”
这,才是从五万英尺的愿景,到眼前的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