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比较喜欢看文学改编而来的电影,享受那种文字和影像之间相互关联,和互动的奇特感觉.....
比较偏爱的有:《情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香水》《活着》《告白》《暖》《人生》.....
今天推荐这样一部小说和所改编的电影都值得一看作品:《马丁.伊登》。
小说《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创作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2019年由新锐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将故事移植到意大利,拍成了一部电影。
影片豆瓣8.1分,用胶片拍摄而成的,非常古典迷人、充满质感。
值得一提的是,卢卡•马里内利所扮演的马丁.伊登,前后的形象判若两人,相当精彩。
他最终击败《小丑》的杰昆.菲尼克斯,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人为了爱情和文学而改变自身,而不断成为了著名作家的过程,可他一路走来自我和对世界的看法分歧不断,他的渴望不断消减,成功后却又面临着无尽的苦痛而走向毁灭的故事。
影片探讨的东西比较多,爱情和理想的追逐与思考,教育的和信仰的讨论,精神和自我的探讨等,都不乏深刻和思辨的地方。
简而言之,说的是一个那不勒斯男人的蓝色回忆,一切归于了最初的平静。
马丁.伊登是一个水手,11岁就学会看着海浪,乘船闯四方,随心到处浪流。
他文化不多,但依然有着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他爱蓝天和美酒,也爱漂亮姑娘。
长大后他成为了一名骨骼分明的硬汉,打架他是一名好手,在需要他勇敢的时候。
因为一次路见不平挥拳相助,他所救的男孩请他到家中做客。
从此,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更幸运的是,命运第一次眷顾了他,让他看见了伊琳娜。
她有双超凡脱俗的蓝眼睛,大大的,还有满头金发。
她好比一朵淡淡的金花。
不,她是精灵,仙子,女神。
美的不像是来自人间。
第一眼她就俘虏了他,他想像她那样说话、思考、生活……
他在她的眼里看见了永恒的灵魂。
从她身上懂得了纯洁,那是善与净的最高形式,它构成了永生。
为了接近她,他开始重新学习,啃着一本本有趣的书,如痴如醉。
在不断读书和与伊琳娜的相处中,他知道了:他所追求的是美、智慧和爱情。
从此,他更加不畏惧贫困与辛劳,不在乎世人的偏见和轻视,也不因生活的刁难而羞耻。
即便他被嘲笑,他被火焰烧灼,他背诵自己的诗歌,他无人赏识,他暗淡无光……
他知道,他只有写下去,也只能写下去,在他拥有渴望的日子里。
令他开心的是,生命中出现了一名友人,欣赏他的才华,给了他动力。
可他爱的伊琳娜,并不完全理解他,也无法真正感受他活着的世界。
可她依然美丽、圣洁,又健康,面颊嫣红。
他依然能在她眼里看见爱情,而爱情是他激情的信念。
她爱他,更爱她那个阶级的价值标准,和她所拥有的生活。
他爱她,愿意为她献出一切,唯独除了他的思想,但他依然愿意为了她无视这一切。
在他欠下外债,爱人相离,患染疾病的时候,命运之神终于再次降临。
他被退回了无数次的书稿,终于获得一家杂志社的赏识,他们愿意出版他的书。
可他却因为自己心中无法抑制的个人理念,与当时的整个社会都相悖而吃了苦头。
他不赞同罢工的人所说的社会主义观念,更不认可资产阶级热衷的自由主义。
他姑且算个重视个体的个人主义者,有点偏激,甚至极端。
而这一切让他失去了他的女神。
可是,他突然间成为了一名受人推崇的名作家。
可他的头脑和过去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也没有写新的东西了,他这个人的价值还跟没人要时一个样。
大家的推崇,莫不是所谓的声名和金钱?
为了爱,为了改变,为了一切灵魂深处吸引他的美,他不断地努力.....
他想拯救那些陷入苦难中的灵魂,可一切终归是徒劳。
他曾经最爱的女人,因为他的成功,在背叛他的爱之后,悄悄送上门希望重返他的身边。
这一次,彻底摧毁了他对她的爱情,和纯洁爱情的理想。
早已失去了对生活的渴望的他才醒悟:他爱的是自己心造的理想化的伊琳娜。
他曾经想拯救的人们,也陷入了他们设想的疯狂和虚幻中。
他看着一张张不同的面孔,虚伪、庸俗、趋炎附势、力争上游……
多么趋同、愚蠢而又自私的人啊,都在为了心中的幻影而忙碌。
他目睹万物,他甚至看见了过去的自己。
可又到哪里追寻到过去的自己呢?
跟着心中的过去的自己的身影跑,他来到了海边,再次看着海浪和夕阳......
于是,他毁灭了自己,在一切得到了以后。
如同《碧海蓝天》中的杰克一样,他们的灵魂都选择了大海!
这就是马丁.伊登,炙热又短暂却如火般尽情燃烧过的人生......
影片的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不愧是纪录片导演出身,他镜头下随意出现的人,真实、充满着诗意,像是他温柔一撇,和爱的注视,带给人明亮的心情和熟悉的亲切感。
尤其是,影片中所穿插的纪录片感的意识/记忆片段中,比如,男主和姐姐小时候跳舞的画面,美的让人动容。
还有,男主在失去了对生活的渴望,最终拒绝了那个一直爱着他的女人后,他无力地靠在女助手身上的一幕,极具杀伤力。
与小说相比,影片中后面对于男主痛苦和绝望的呈现要更强烈,而小说对于男主心理的描写更突出。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有着迷人的醉感,让人增添了许多关于文字的想象。
马丁.伊登的故事,让人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同样追逐成功梦的盖茨比,他们同样为了心中所憧憬的梦去奋斗并成功过,不同的是盖茨比一直活在自己的梦中,而马丁.伊登这个用笔战斗的作家,看穿了梦的虚幻,和这个世界的荒谬以及自身存在的荒诞。
马丁.伊登,这个有点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无法挣脱自身的家庭出身、性格、自我怀疑等束缚,最终,自我的精神与信念不可调和,而选择了自我毁灭。
另外,《马丁.伊登》也同《小丑》有着相似之处与可以比较的地方。
《小丑》讲的是个体对阶级的反抗,侧重于自我觉醒和热烈地反抗的最后一击。
而《马丁.伊登》像是对它的延续,且更侧重于个体成功后对社会和自己的反击。
马丁.伊登,从一个粗犷的、审美匮乏的硬汉,到一个对美、爱情和智慧有着高感知力的作家,他完成了一个人对爱情和美好世界的深入探索,而在一切幻灭之后,选择了永远没有痛苦的解脱…..
他的极端的自我主义,让他可以为了心中的渴望,可以无视身体和精神的折磨,这成就了他的成功,也带给了他无法避免的毁灭。
人总是喜欢符合自己审美的事物和人,总是笃定自己所相信的意义和信仰的生活,但更加难得的是,即便深陷苦难,但依然有感知美好事物的能力,依然有挣脱自我的束缚,选择重新开始的勇气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