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未来简史》读书笔记的上半部分。
1.上帝已死,新神将铸
虽然和尼采说『上帝已死』的情境不一样,但用来概括未来简史的第一章还是比较契合的。
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解决旧的三个重要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也正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构建了新的三个重要议题:永生、幸福和成神。
旧的问题能得以解决,主要是因为人类终于在第三个千年意识到:我们不再需要祈求某种神或者圣人来解救人类,而是用更多的事实(定理和规则)去预防。不管是饥荒、是瘟疫还是战争,都从过去『不可理解、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转化为『可应对的挑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话,也就是说,在认知之外的事物,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解决的,只能用惯有的『归因谬误』将这一切归咎于某一种不可知的力量。
新的三个议题都是在现有的主流价值观体系下裂变出来的追求。
- 首先,永生欲望最强烈也是最先有可能获益的群体,来自与那些在权利、金钱、地位登上巅峰的人们,他们是现在人类社会的规则构建者,某种意义上甚至说是现有价值观的塑造者。
- 其次,追求幸福与快乐并不是所有人的信仰,而是人文主义盛行下所宣扬的意识形态。
- 最后,进化为神人这个目标如果成为现实,对大部分人来说,其实是一个灾难。
但与此同时,这三个新议题实现的过程中,人文主义将不可避免的崩塌,新的意识形态在逐渐形成中,或者说新『神』将铸造成功。
就像作者本章的最后一段写到的:
回首过去很多人都会认为法老时代的结束以及上帝已死的概念都属于正面的发展。或许,人文主义的崩塌也同样是一件好事。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2.从众生平等到孤独
『人类世』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曾在《第六次大灭绝》中了解过。之所以能用人类来命名地质学纪元,是因为人类已经成为了和气候变化、板块运动、小行星爆发同等级的影响地质变化的因素了。更确切的说,人类的活动已经成为改变地球生态的主要因素。物种大灭绝和气候变化加剧是最为明显也被广泛认可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或者说智人已经是足够区别于其他动物了。
智人的出现是人类世的开始,在极速扩张到各大洲的同时,也顺便的就将各大陆上的大型动物几乎杀光。而农耕的出现,则可以算是人类从动物界独立出来的标志。因为,在舍弃了狩猎采集的生活之后,人类在意识中抛弃了那种『众生平等』的观念,从而增强了人类独特性的认识。相伴而生的转变是宗教意义上的『泛灵论』变成了『有神论』。
不管是『泛灵论』还是『有神论』都是对未知的一种强加上去的解释。然而,当科学革命之后,人类不在需要这种强加的解释,进而催生了『人文主义』。这个过程所造成的后果,却是人类孤独的读过了将近500年。因为,在狩猎采集时代中,人类通过和动物交流和沟通来完成所有的行为。在农耕时代中,人类通过和神交流和沟通完成所有的行为。虽然这些都是想象层面的事情,不过却是人类和其他『物种』沟通的过程。而科学革命之后,人类断了这种沟通。
不过,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人类并没有想象的独特。
3.人之为人,意义之网
人之所以为人,有诸多不同角度的解释:
- 有灵魂
- 有心灵
- 有意识
- 会制作工具
- 会对过去和未来有长久延续的自我
前三种都是非物质层面的概念,而现代科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至上。到现在,『灵魂』、『心灵』、『意识』和『主观体验』等概念被大多数的科学家放弃了。但是,现代政治和道德都是建筑在这些概念至上的。这种矛盾,可能马上就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体现,因为按照作者推理,人类正在大步的迈向『数据主义』的时代。显然,按照这种『物质产生意识』的逻辑有两个推断:
- 其他动物和我们人类并无本质区别;
- 我们在数据中产生『数据幽灵』也只是时间问题。
人在多次认知革命中不断的丧失独特性。这些革命过程不仅仅是在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另外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能获得统治其他生物的能力?
作者认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群体的想象——意义之网。这种网,包括了公平感、正义之心、民主、上帝、金钱、国家、天子(法老)、公司等等。作者将这种网称之为一种『互为主体』的现实。这种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但是,这种意义的网在宏观历史的尺度下是不甚牢靠的,可能会忽然解体,也可能忽然被另外一种意义之网取而代之。而我们读历史就是在回顾这些网的编织和解体过程,从而让人们在新的网替代旧的网时能够先知先觉,从而从旧的网中破网而出,参与到编织新的网过程之中。
4.文字与现实
由前三章作者得出智人从万千物种中脱颖而出的最主要原因是编织意义之网,构建一个虚构的故事。从而,智人可以突破邓巴数字150人的交际极限,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合作。
但是在文字发明之前,单纯靠语言的转述和人脑的记忆,无法去构建太过复杂的虚构故事,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这个共同体的规模。当文字在苏美尔出现后,就带有一种宏大的使命——构建更复杂、更广泛的虚构故事。
文字当然不辱使命,甚至表现出来的力量比预期还要强大。因为,文字作为统治阶层集权的一个工具,使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描述现实,更是体现在按照统治者的愿望来塑造现实。渐渐地,文字中虚构的现实和真实的现实开始构建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就像作者说的:
太过扭曲现实,力量就会被削弱,让你敌不过那些能看清现实的对手;但是想要有效壮大组织力量,仍然得依靠那些虚构的神话。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又警示我们,在21世纪,我们还会创造出比以往更强大的虚构概念以及更集权的宗教。虚构与真实、宗教与科学将更加难以区分。
如果在未来,类似与黑客帝国中一样,先不管我们是否有权利自由选择活在虚构还是现实,就维持全球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言,不再需要非常多的人。那么社会中不同阶层间的所有『梯子』将不复存在。阶层将变得牢不可破。在长久以来,社会中存在这种阶梯的时代,都是因为,当权者想要更好的让这个社会运转还需要不断补充人员。到那时,不管最上层的人是否在生物学意义上成为了神,在统治意义上,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神,就像古埃及的『法老』和古中国的『天子』。
5.永远的Couple
英文第五章的名字叫做『The Odd Couple』,说的就是科学与宗教这对奇特又怪异的 Couple。严格说来,科学是从宗教中挣脱而出的,却又纠缠不休。按照作者的话说是,科学和宗教就像一对进行了500年婚姻咨询的夫妻,却仍然没有了解彼此。真是相爱相杀,却又各怀鬼胎。
科学在初生时,长时间里无法真正摆脱“上帝“的阴影,笛卡尔、帕斯卡尔等从一开始的数学家变成了上帝的仆人。不过,却留下了“我思故我在”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以致康德也从中得到启示,从而义无反顾的走向了用宗教哲学探索世界本质的道路。就算是在另一条路上出现的像牛顿这样的集大成者也在晚年受到了“上帝“的启示。
到现在,科学和宗教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科学主要掌管着事实部分,而宗教更多掌管着价值判断的部分。但是,当我们需要一个行为准则的时候,需要把事实和价值判断两方面结合。这就有了一个交集部分,有时候科学占据主导,也有时候是宗教占据主导。主导者的不断变换,对社会而言是一种运行模式的变换,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信仰的转变。
也许正像有人说过的一句话:『缺乏宗教关怀的科学是毁灭和灾难, 而缺乏科学精神的宗教是蒙昧与无知。』。宗教和科学本来就是无法分离的一对 CP。只不过有时候宗教会换一换灵魂,比如从以前的教条主义变成了人文主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