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有中华诗词读本,初高中有文言文,一篇篇都要全文背诵,虐的我们死去活来。我也曾经不止一次的质疑,背下这些文绉绉的东西你说有啥用啊,反正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可是没办法考试要考啊,在之后我把这次质疑也忘了。
大学里一次我去到青岛的海边,明月高照,海面起起伏伏黑色中反射着光亮。你看,这是我描写的句子。在当时我脑子却忽然映出的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古人写的句子。这些诗文猝不及防的出现在我脑海中,忽然感觉好像和千百年前的古人有了一丝联系,他们的心胸和情感好像再现到了我眼前,我发现这面前的“普通”的自然景色,因为这些诗文变得充满灵气,仿佛月亮的另一面就是大唐就是诗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现在我看的这轮月亮,王勃看过,李白看过,杜甫看过,张若虚,王湾,张九龄肯定都看过,以前苦苦记诵的诗文这一刻却让我感觉到传承,这是数千年来作为中华一份子的共同记忆。
其实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即使曾经读过背过一些诗文,仍然对这些文字和诗人无比陌生,我们不知道他们生活在哪个时代,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知道他们的经历,不知道他们的心情。他们对我们来说,就只是一个名字,一个名号,折磨着我们的学生记忆。半个月前我接触到六神的新书《六神磊磊读唐诗》,我本以为会是一板一眼的知识普及书,但是读罢,从开头到结尾酣畅淋漓。六神长期从事新媒体创作,他的语言充满了现代范,新媒体转套到大唐的诗坛不仅不违和反而更妥帖,让人会心一笑。他介绍王昌龄,说他的公众号是“绝句我最强”;说道杜甫,说他是小号的逆袭。你可以瞬间了解到他们的性格和当时的地位,这些曾经的名字,慢慢变得有温度起来。
跟着作者穿过大唐近三百年的时间,穿过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一位位诗人走来又走去,我发现这些作品已经融入了我们血脉的人,我竟从来没真正认识过。之前我翻阅唐诗三百首,对这些我不曾见过也不熟悉的名字往往是不屑一顾,仅仅是翻来覆去找寻学生时代的记忆。如今再次翻阅唐诗,每一篇都可以说是“熟人”之作,“狂士”王绩,“诗鬼”李贺,小诗人聂夷中,他们的性格和经历,抱负与无奈。
更有才学的人很可能会鄙夷,就好像看过《明史》的鄙视通过看《明朝那些事儿》来了解明朝的;看过《三国志》会吐槽《三国演义》。其实我想说,通俗文章会很浅薄,会有不严谨,但是我们老百姓不会在乎它是不是严谨,是不是史实,那是专家的事情。郭德纲在相声里说,艺术最难做到雅俗共赏,雅,雅得过昆曲吗,民国就没人听了。同样的,雅,雅不过二十五史,我们谁会去看二十五史呢。所以,我仍然希望有更多的高质量的“通俗可读普及文”,就如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了解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帝国;《六神磊磊读唐诗》让我心中的唐诗有了心跳。
罗振宇在推荐这本书时说他读唐诗“不仅通向古远,还通向当下,在这本书里,你对诗人不会再仰望,而是相逢”,你说,可不就是相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