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观念:通过滴漏实验,知道水位高低、孔径大小等因素会影响水流速度,认识到“同一装置中,控制水位不变,水流速度不变”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科学思维: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判断水流速度与水位高低的关系。
探究实践:在实验过程中,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水流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态度责任:在观察古代水钟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体会到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在上一课需要达成的目标:计时工具具有匀速的,可重复的变化规律才可以用来计时。
尤其是考虑到燃香的使用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容易过渡到古人选择用水来计时。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寻找到匀速变化的规律来用水计时。
所以按照教材的设计学生先观察水流的速度,在无人为影响的条件下,水流速度会越来越慢。水的流速不是匀速的,所以不能直接用来计时。
在这里我尝试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会结合上个单元《水的作用》里知道的水从高处往下落会具有能量,高度越高,能量越大,从而推导出“水位越高,流速越快。”
由这个关键问题的解释很容易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水位的变化上。”所以想要水流匀速,就需要保持水位的不变的因素。带着这样的预测来验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所以我在之后的教学里也保留了这个环节。
最后做了一些拓展,水钟虽然逐渐被现代钟表淘汰,但是其本身蕴涵的科学原理仍在在生活中有应用,比如输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