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
我们都说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你看,人看见了会模仿,是不是所谓的同化。
儿童自发的心智发展是连续不断地,“并直接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有关,而不直接与老师得工作有关”强迫孩子画画,不断教孩子画画,可能导致这个孩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画画,不仅天然兴趣没有了,孩子这方面的心智被教的桎梏。
之前贝拉买了一本小王子,在我的理解中,这本书以小朋友为第一人称,讲述小朋友的故事,以及内心的想法,在文章中以小朋友画的画,成人按照他的想法去理解小朋友的画作,突然让我想到一个词,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真的能够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以及理解孩子在有限的认知中去想象他的画作,可能就不一样了。
在孙瑞雪作者的书中,感觉一切是以这个幼儿环境为导向,在这个环境中去实施,耐心的等着孩子自己去发现。
我来到深圳后,给我的感觉节奏太快,生活压力也比三线城市大许多,在这么快的生活节奏中,连走路都带风,让成人如何在心理上慢下来,去耐心对待孩子,蜗牛爬的慢,但是沿路的风景尽收眼底,火车开的快,但是忙忙碌碌只为了从起点到达终点,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要怎么在短时间内相互理解,不如让火车开的慢一些,既能到达终点,也可以陪着蜗牛一起看风景,就是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和耐心。
孙老师说:孩子会把整个环境吸收进去,你的语言,你的思维方式,你的钢琴指法,你的神态,你的每个细节,每一次嘴角的动,每一次手指的动,更重要的是是教师的意识状态和精神层次也都被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
真所谓是耳听八方眼观六路。
感觉训练。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常的儿童总在“思考”,记得之前带的一个孩子,最初认知能力有限,对什么都显得很木讷,后来接触的事物的多了,两眼咕噜咕噜,比之前灵光多了。
感觉,有什么感觉,视听嗅味触。
作用全身的部位从各方面去感受一下,
记得之前老师们说,多看书,这样你就可以在没看过的人面前胡说八道,因为他没看过,所以你说什么他都不知道,儿童是否也一样,从各方面去感受一下,闻一下,摸一下,摇摇听一下,这样你才能能告诉没有感受过的人这是什么感受,所以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有多种体验呢?为什么有些孩子做事只看一面呢?
其实我做事也只看一面,简单粗暴,这样不好不好。
看完这半段我的内心是纠结的,我暂时想不出一个好办法,要怎么结合课堂,自由和守纪律总有点相互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