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力增强,多个国之重器相继现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是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为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看到现代人的高科技,常常会联想到祖先们如何处理出行不识路、无法定位的难题?在《康熙帝国》中,我知道了舆图的存在,真正感受到舆图的重要和疆域的辽阔,也知道在南京历史博物馆里有一张世界仅存,以中国为中心的《坤舆万国全图》,想着一睹真容,怎奈疫情反反复复,始终没能如愿。
在疫情煎熬中,眼见我的博物馆之行遥遥无期,然而《南京博物院》一书从天而降,带来了无限惊喜,我终于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博物馆。
1、在书本中,走进南京博物院
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之说,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已有90年发展历史的南京博物院,现在也形成了“一院六馆”的格局,收录了从旧石器时期到当代的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均为各个朝代的精品。
《坤舆万国全图》堪称镇馆之宝,是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献给皇帝的礼物之一。这张图首次将亚洲东部置于世界地图的中央,这样,中国自然就出现在该图的中心,第一次给中国带来了“地球”的概念,让当时的中国人首次认识了世界,强烈冲击了中国人的天下观。
《坤舆万国全图》长380cm,宽192cm,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六个大字,主图为椭圆形地图。据传该图在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临摹后,原本渐渐失传。直到1922年,该图的临摹版在北平的古董市场上出现。
一个叫韩博文的少年,在看过地图后不动声色地买下了此图,请高人鉴定后确认为利玛窦绘制的真迹,应为清宫藏品,后又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将《坤舆万国全图》收归国有。
如这样的珍品,南京博物院里还有很多,比如战国时期的重金络青铜壶、东汉的广陵王玺金印、西汉的金兽和铜编钟、隋代的青釉瓷鸡首壶等等,要是想一一道来,怕是真要来个“一千零一夜”了。
2、在书本中,认识江南的过去
一件文物,都藏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在苏州草鞋山遗址曾发现了六七千年前,人工培植的稻米碳化后的样子,还有稻田遗址,这些都充分说明太湖流域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随着明清时期经济的进步,江苏迎来了多方面的发展,有着“盛世江南”的美誉,建筑技术也闻名国内,明代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可堪称代表。
大报恩寺琉璃塔是明太祖朱棣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所建造的,塔高9层78.2米,耗时19年,耗费10万军役和民工,花费248.5万两白银才得以完工。
建成后的宝塔,被称为“天下第一宝塔”,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中国地标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每当夜幕降临,琉璃塔上146盏长明灯会散发出不灭的光芒,好像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南京博物院里,我们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琉璃塔拱门构件,这个构件由25件琉璃件构成,顶部正中是人身鸟脸、鸟脚、鸟翼的迦楼罗像,两旁有蛇尾人身的龙女,下面还有腾龙、羊、狮子和大象,整座拱门色彩斑斓、雕塑生动,展示了明代琉璃制作技术的高超和艺术匠心。
就是这座塔,还曾出现在安徒生的童话《天国花园》中,“我刚从中国来,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不愧是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在书本中,回味曾经的辉煌
要说起历代藏品,怎能少了精美的瓷器,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而在南京博物院里,就有东晋时代的青瓷羊、西晋的青釉瓷神兽尊、隋代的青釉瓷鸡首壶,每件器物都是以青绿色为主色调,形态可爱,由于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成本低,而且与青铜器十分相似,青瓷成为了青铜器的替代品。
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代的五大名窑自不必说,就是磁州民窑出品的瓷器都是如此典雅大方,北宋的白釉黑花瓷镜盒可为典范。
这尊白釉瓷观音坐像,是来自明代的德化窑,由于瓷面有色光润明亮,白如凝脂,非常滋润,形成了著名的“中国白”、“象牙白”。时至今日,德州白瓷依旧被称作“中国白”,可见如此深得人心。
瓷器的最后一个鼎盛期就是清朝,但其中各个时期仍略有不同:康熙官窑大气、雍正官窑玲珑、乾隆官窑艳丽。在景德镇珠山附近的御窑厂,历经542年曾为明清两朝27位皇帝生产出不计其数的精美瓷器。
其中清康熙年间,生产的青花万寿纹尊,堪称一绝。此尊高77厘米,周身绘满篆、草、隶等书体的“寿”字,是臣子们为康熙皇帝祝寿而精心打造的生日礼物。字的大小随器物造型曲线自然伸缩,排列有序,共计有1万个寿字,寓意“万岁、万岁、万万岁。”
至于五彩瓷、斗彩瓷、粉彩瓷也都各有特色,绚丽夺目,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让人欢喜地捧着书本久久不愿放下。精美的陶瓷为中国赢得了美名,也成就了瓷器王国China。
4、后记
在《南京博物院》中,不光有历史馆、特展馆,还有艺术馆、数字馆、民国馆和非遗馆,每个展馆都各有特色,展品众多。要如何才能更好的欣赏文物呢?
南博院长告诉我们:在参观前预习,在看到文物时才能有相识的感觉;参观后温习,回味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这样在预习和温习中,才算真正了解了一座博物馆,真正掀开了历史的一角。而博物馆系列丛书,正好带来详实的资料,让我们能走近展品,倾听历史的声音。
文物是眼见为实的历史、文物是民族传承的血脉、文物是挺起脊梁的自信,捧起博物馆,走进华夏五千年,爱我中华永不凋零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