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们带宝宝一起去早教中心学习育儿知识吧!”爸爸瞪起眼:“别盲目跟随大众潮流,现在宝宝这么小就学习!”
“爸爸,我给宝宝买了世界名画……”爸爸满怀质疑:“宝宝这么小,他能看懂么?”
“爸爸,给宝宝订一套《婴儿画报》吧!我看了一下内容不错,很有意思呢!”爸爸迟疑道:“呃……宝宝还小,这个就算了吧!”
妈妈是个急脾气,爸爸是个慢性子。在爸爸眼里,妈妈是一个思想过于超前的女人。细细数来,这样在爸爸眼里超前的行为确实还真不少。
自怀孕起,妈妈就每天给肚子里的宝宝听音乐、抚触,让爸爸给你讲故事、说话,甚至有时候小姨还会用满口流利的英文给你演讲。直至你出生后,哭闹时听到音乐和妈妈口里哼唱的儿歌会渐渐平静入睡。
三个月时,妈妈突发奇想,依葫芦画瓢般根据育儿书上说的三个月以内的婴儿喜欢看对比鲜明的黑白色,便按图索骥地给你买了黑白闪卡,没想到小小的你居然会盯着卡片看上半天,妈妈心里一阵窃喜。
五个月时,妈妈开始处心积虑地为你挑选绘本,从名家绘本,到翻翻书、洞洞书,根据不同时期发育特征给你买各种婴幼儿书,这是唯一一件较少受到大家批判的行为。在妈妈眼里,相比起玩过几次就索然无味的玩具,现在的绘本和幼儿图书做得十分精致有趣。让孩子读书的重点不在于学习具体知识,而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半岁时,妈妈又心血来潮,说是要从小培养你的艺术美感,自作聪明地给你买了许多世界名画挂在墙上。起初你并不为意,而后的某天你会对蒙娜丽莎和梵高的太阳花尤为钟情,看着它们会咧嘴眯眼微笑。都说婴儿的视觉与大师是一致的,果不其然。
八个月时,妈妈一改往常对早教过早强迫孩子学习的误区认识,突然说要带你去上早教。这件事情不仅遭到爸爸的反对,甚至遭到全家包括身边亲友的普遍反对。在妈妈的最终坚持和各方游说之下,你非常喜欢在金宝的教室里玩耍上课,妈妈和爸爸也享受和珍惜每周一次的金宝之旅。
一岁时,妈妈又“荒诞”地要给你订了一套婴儿报刊。她脑海里存在的美妙画面是每月一次定时带你去邮箱取报刊的画面,相信这种习惯和亲子时光也同样会保存在你长大以后的记忆里。
而你一岁之后,妈妈的想法无疑更多了:跟你一起开展亲子阅读,带你去艺术展、博物馆、话剧院,与你一起感受各地风土人情;每周联合爸爸一起给你做主题课……当然,这些想法目前都只是美好的愿景和蓝图。
育儿之路并非一路平坦,步步为营,而是充满挑战和争论。每次这些“荒谬”的行动虽然都遭到爸爸的反对,或强烈争执或沉默不语,但欣慰的是,最后总能得到爸爸谅解与支持,并跟随妈妈一起参与进来。其中反对最盛的一次是花了高价钱给你报早教课程。不仅遭到爸爸的强烈反对,更备受来自姥姥、姥爷、姨姥、舅姥、姨姨等几乎全族三代亲人的举力责备。妈妈甚至不顾打破二十多年不敢忤逆外婆意愿的惯例,一度跟她生气争执,造成家庭氛围紧张;也曾数度怀疑自己这样选择是不是太过冲动和固执,好在认清了方向知道自己要什么,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最终坚持下来便是胜利。
为什么坚持参加早教?
在没有你之前,作为80后年轻人早已厌倦了学习带来的苦楚,也曾极力反对孩子过早地参与学习。而怀孕后零碎学习到的育儿知识让妈妈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步认识到早教并不等于早期学习,而是根据孩子早期发育特征、认知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陪伴他玩耍,在玩中学,在玩中养成习惯,塑造性格。
对于妈妈而言,带你一起参加早教的理念很明确,也很简单。一方面,是自认为作为新手父母,爸爸妈妈的育儿知识相当不够,不仅匮乏,而且零散不成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早教这样一个平台,带你积极地融入社交环境,不至于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能大方与人交往处事,指引爸妈带你一起养成良好的习惯。至于学习知识倒为其次,而习惯和性格培养好了,知识的学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为此,即便全家联合起来反对,说妈妈乱花钱也好,质疑老人带娃的能力也罢,即便背上众多骂名和责任,妈妈仍然态度坚决。并不是每个人对一件新事物都有如此快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性,基于年代背景和知识差异,不同人有不同认识和观点,但既然自己明确了目标,知道想要什么,懂得如何利用这一平台便是作了正确的选择。
要改变大家的观点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举步维艰。首先从爸爸的思想工作做起,与爸爸达成内部统一意见。为此,妈妈软硬兼施,声泪俱下讲述了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爸爸只是沉默,依然不同意。这是这么多年以来,爸爸妈妈第一次思想如此相左,争锋如此强烈,也是第一次妈妈花费了许多周章,才从行动上逐渐征得爸爸同意,思想工作还得慢慢做。
其次最重要和关键的任务是姥姥。因为从你出生开始,姥姥一直“手把手,心贴心”地带着你,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从根本上来讲,她希望能将你带好,培养出优秀的宝宝。然而,参加早教引起了一大误会——她误以为爸爸妈妈觉得她没能力带好宝宝。为这件事情,姥姥第一次对妈妈发怒,对峙了整整一晚上,第二天毅然决然一个人带着宝宝回老家,此后数天不与妈妈通话。这种尴尬与心酸是妈妈从未遇到和体会过的,无比心塞和伤心。后来妈妈声泪俱下地号召了联合起来给姥姥做思想工作,依然无效,一一被姥姥否决;甚至多次威胁妈妈说等你满周岁之后仍然还上课就不再继续带你了(事实证明,她对你和妈妈的爱太深,是怎么也割舍不下的)。这场亲情绑架与纠葛足以可以写上一部短篇小说了。于妈妈而言,亦是这辈子最深刻的记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怎么看待和利用。早教亦然,之所以对早教认同,是因为与某知名早教机构老师接触交流中发觉她们的育儿观点与妈妈所了解和坚信的培养理念一致。其他早教机构人员在回答问题时多有矛盾,或理念不符,或闪烁其词。在坚持了几个月的上课之后,宝宝日益喜欢那边的环境,妈妈和爸爸亦享受着一家三口坚持带宝宝上课的高效亲子时光;而在妈妈眼里,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借助这样一种方式,风雨无阻地坚持带孩子上课,告诉他坚持的意义,培养他坚定的性格。
为什么那么早给孩子阅读?
三个月开始给宝宝看闪卡,五个月开始买书看,一岁开始订报刊,所有这些不过是让宝宝形成一种习惯,使他身边时常有书作伴,体验与书为伍的乐趣。从最初跟随网上所推荐的绘本买书,到现在结合宝宝年龄阶段发展特征选书,妈妈在给宝宝选书过程中,同样发现了童书中的种种乐趣。你不得不佩服现在的作者和绘本家,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的阅读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趣味。许多书籍即便是年近而立的妈妈看了亦爱不释手,对作者钦佩赞赏至极。
买书,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迎合了妈妈的心理需求,也是妈妈了解孩子发育过程的重要环节。许多价格颇高的绘本被宝宝撕烂、咬洞,一面心里生疼,一面安慰自己,总好过玩了玩具扔一边不要。由此,妈妈也渐渐总结一个规律,要让宝宝喜欢看书,不能强迫(而我家九宝显然不喜欢别人强迫他干事,自己喜欢、感兴趣是最重要),所以要结合宝宝的兴趣特点来选书。半岁宝宝音乐感强,可以听音乐书;八九个月的宝宝喜欢抠洞洞,可以给他买洞洞书;一岁左右宝宝喜欢捉迷藏,可以给他买翻翻书发现小惊喜……起初,小小的你拿不动书,不会看书;不久之后,你可以拿起书从封面翻到封底(唯独中间的翻不开),再到后来一页一页认真翻开看,既是手指精细化动作的发展,也是智力发展的体现。
也许现在在你的眼里,书与其他玩具没多大区别。不过慢慢地,日积月累,长此以往,你已经养成了在不经意间拿起身边的书翻看,这点已经被爸爸发现了。
有关艺术的种种突发奇想
虽说两岁到三岁才是孩子涂鸦绘画的敏感期,但婴儿对于美的感知却是与生俱来。孩子对于美与丑的认识与理解,与大人有着天壤之别。据说刚出生不久的宝宝最喜欢看人脸,尤其喜欢看妈妈的脸。
孩子最初对艺术的认知是形状与颜色的对比,从视觉与听觉开始。婴儿期的宝宝喜欢色彩对比,从最开始的黑白颜色对比,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再逐步过渡到彩色图案。妈妈也曾一度怀疑你对世界名画这样高端的艺术全然不懂,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大人也不一定能欣赏其中的奥秘。可是有人说,孩子天生有双艺术家的眼睛,很多有造诣的大艺术家视角与孩子相似,画出来的作品也充满童真。她们坚定地告诉我,要相信宝宝自己会看懂,你不用教,只静静地陪他看就行。于是,妈妈意气风发地从网上买了一大沓世界名画,贴满家里各堵墙还不够,硬将姥姥家的墙壁上也贴满了各种世界名画,欲将整个屋子装扮成一道满眼无尽的艺术长廊。
半岁开始,你偶尔看到其中一幅画会会心微笑,偶尔在看完一幅画作后立马调头指向另外一幅;再大一点,你爬到自己喜欢画作面前,抚摸着画中的人物,说“美,美……”这一系列的变化让妈妈惊喜。与此同时,好几幅你喜欢的名画也被你摧残,从墙上撕扯下来,还笑得咯咯作响。妈妈也阻止不了你,只能任由你尽情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
你的妈妈是一个热血的妈妈。听到同事说儿童剧不错,满心憧憬能有机会带你一起去感受和聆听这些古典艺术与话剧人生(虽然妈妈在这方面一无所知)。这一想法又被爸爸呲之以鼻,视为不靠谱。但在妈妈眼里,这些行为都再普通不过了,令她震惊的是国外居然有父母在孩子出生5天后带宝宝一起徒步旅行。感受自然的力量,触摸艺术的灵感,不靠谱的妈妈始终认为这些行为要从小培养,越早参与越好,与生俱来的密码更容易被激活。希望你作为主角,真能如她所坚信的一般。
后天是妈妈生日,你将第二次陪妈妈一起过生日。这些已是妈妈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幸福时刻。那日,爸爸妈妈带你去逛超市,你站在妈妈前面看东西的样子一直印在她脑海里,那模样像个大孩子。想象着以后的某一天,不再是爸爸妈妈带着你走在前面,而是你在前面引领着爸爸妈妈,逐渐成为他们可以依靠的人,完成一代又一代人角色的转变。而今,即将而立的爸爸妈妈,也将迎来他们人生中新的阶段。
不靠谱的妈妈,保守顽固的爸爸
2015.12.16
亲子对话,最纯情的文字。品味生活,用自己的方式一路向前。所刊文章均为原创,愿在写作路上坚持向前。如需转载请与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