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上文:《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双核自驱引擎的原理分析-01》
上一篇我们使用黄金思维圈分析了 Why 和 How,结果整理如下:
- Why:为了让价值更好地变化,以帮助我们在竞争领域中胜出
- How:采用做少得多的综合策略,不断地学习、行动,让自己获得持续高效能的成长。
接下来的关键是去分析What层面,具体要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1
上文总结说:“总的来说,具体方法都指向了:学习和行动。也就是说:如果期待让价值更好地发生变化,就要不断地学习、行动,让自己获得成长才行,这就是总的策略,也就是How的具体答案,是做少的具体实施方案。”
只是得到这样的结论,你肯定不满意,因为谁都知道学习很重要、行动很重要,但是究竟要做成什么样、达到什么标准呢?也就是黄金思维圈的最后一个问题What,究竟要如何分析呢?
想想看,既要在每个人都知道的学习、行动的范围内思考,又要超越这个范围给出“少就是多”的策略,面对这个问题,必须采用升维的方式,拉高高度来找到解决方案。根据三层系统的原理(详见:《问题的唯一原因,用三层系统给出解释》),面对这个问题,至少要通过增加一个全新的视角才能解决,这个视角就是:万物互联的时代。(详见:《万物互联是如何通过系统来影响我们的成长的?》)
万物互联让每个人和更多人、物、信息产生联系,将每个个体卷入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网络中去。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在自己的组织里工作,还为其他各类兴趣、学习组织效力,甚至你都没有见过他们。而连接改变了原有系统的结构和关系,你不再只是某一个小组织内信息孤岛中的存在,你被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所接触,这就叫卷入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网络中。
“和陌生人的协作”与原来的“和熟人协作”有什么区别呢?答案是:定价策略变化了。熟人是靠关系来定价的,我们天天在一起,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所以,就着情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无意中会提高定价。但是,陌生人并不买账:现在的人普遍没有时间、没有注意力,谁也没有时间像原来那样慢慢地听你陈述自己有多厉害、多适合这件事,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协作的方式从靠时间的积累(耐心倾听)变成了“模式的快速”识别。
什么样的模式可以被他人快速识别呢?答案如下:抽象来说叫使用价值,具体点就是成果。如果你期待和他人协作,只要把自己的成果扔出来,协作者就会很容易识别。想想看,你喊着说自己运营很厉害和你给出一个自己曾经运营操盘的项目,这是绝对不同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写过简历的人都明白。
说到这里,可以给出“What”部分分析的答案了,那就是:基于成果导向(产出)的学习和成长。
2
感觉还是有点虚啊,能不能再实在点?什么叫产出成果啊?产出什么成果可以让自己更好地提升价值呢?
继续增加维度,在成果导向的基础上再填上两个思想:一个叫做方法思维,另一个叫继承思维。
先看方法思维。“方法”一词,来自于药方+吃药的法子,药方指代主观世界,法子指代客观世界,组合在一起的“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来说,就是:学习的重点是形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实践的重点也是要验证和优化理论。把方法思维和成果思维结合到一起,可以得到下面的推论:
- 所有“用于投资和生产的时间”的使用,要尽可能用他人已经形成的高级方法来支撑,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无谓试错;
- 同时,要一边实践一边将高级方法写入自己的表征体系中(只有实践,才能把认知变成表征);
- 实践的导向方式是成果导向,用成果导向来优化方法,就必须生成三种成果:项目支撑成果、目标成果和知识成果。(详见:《每个人都可以快速上手的最小策略是什么?》)
- 既是高级方法、还能支持成果产生、还能自我优化的选项早已经摆在那了,它的名字叫:项目管理。
我们要做很多任务,有的任务是玩、有的是生存、有的是促进价值变化,而那些促进价值变化的任务恰好就是把时间用来投资和生产的任务,我们将这些任务称为价值任务。
说到这里,第一个自驱引擎出现了:很多人做事没有个基本套路,而根据方法思维,我们要把所有价值任务,都转化成项目,再用已经成熟的项目管理的方法去执行,这个过程就叫做项目化,而整个方法叫做:项目化任务推进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时间投入”的投资收益率最高,因为,项目管理方法是全人类在项目处理领域的经验集,可能你要试的错,早就有人做过了并给出正确的方法,那咱们就没有必要再来一遍了。
再来看继承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来自于计算机领域,常见的词有库(lib)、模板(temp)、类(class),我们可以将这些词统称为母版/母体(就像PPT里面有母版编辑,就是这个意思)。而母体可以生成实例,实例包含着母体所有的特性,这就是继承思维。比如说月饼模子,就是母体,一个个的月饼就是实例。
继承思维的重要原理在于:你必须要在模子上努力,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道理很简单,你改变模子,不会改变已经生成的月饼的样子,但是可以让未来的月饼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再配上成果导向的思维:三大成果中的“知识成果”生产,就是在月饼模子上努力的具体做法,而如果要生成知识成果,那套方法论的全称是:知识创造方法论。
知识创造有其具体的步骤,例如:知识萃取,把隐形、暗默的经验萃取成概念和显性化的方法;知识结构化,将碎片的知识按照一定规则形成结构体系;知识成果生产,将知识主题生产成知识作品。
总结一下,在成果导向思维、方法思维、继承思维下,终于可以得到关于What的结论:通过项目化的方式去推进任务,过程中采用知识创造的方法,不断生成出支撑自己价值变化的成果。
3
总结本系列写到这里的逻辑:
- 背景:万物互联带来了关系和结构变化,很多人因为焦虑而选择“做多”,深陷“果上努力”的低水平勤奋。
- Why:因为竞争部分的存在,必须要考虑优化价值变化过程,即:提高价值积累效率,规划价值变化,让价值变现能够更好地实现非线性收益。
- How:实现Why的手段,是持续高效能的个人成长,一个心智开启的人必须要考虑和低效的方法斗争,要考虑用“做少得多”的策略、用系统化的方式去完成,这个方案叫“个人成长操作系统”。
- What:经过推导,实现How的具体做法是:使用项目化和知识创造的双核引擎不断产出知识成果。
再把开篇的图贴上来:
至此,构成个人成长操作系统的MVP的两个系统已经分析完成,项目化和知识创造就像一辆汽车的发动机,所以,这两个方法论凑在一起是双核引擎。那么,“双核自驱引擎”中的自驱是什么意思呢?
自驱 = 自生长,这是我自己的定义。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系统内安装了“双驱引擎”,它就可以自行驱动自己生长出一个完整的“个人成长操作系统”。再直白点说:当学会了这两个核心,就可以启动“持续”成长了。我来继续分析背后的逻辑。
2013年年初,我首次开设“个人成长私人导师班”活动,之后于2014年将其改名为:“做自己的CEO”。这个活动的核心就是将我在系统化上的积累传授给学员,帮助学员建立“个人成长操作系统”(2016年前,这个系统叫:自我管理系统,2017年后更名)。
到2016年,“做自己的CEO”活动进入到第七期,我发现我的实践很有问题:每次给大家讲解的内容,已经动用了我的全部能力了,但是,只有为数不多(每次不超过15%)的人搭建了自己的体系。对我来说,这是个不足,因为我的初心是希望大家跟我在一起,能够学到我的高效成长方法,可是,这个期待没有实现,这就是个不足。遇到不足必须反思,我分析了原因——我的讲授方式有问题。
整个“个人成长操作系统”的结构大约是这样的:
- 按照维度来划分:系统可以分为:①认知系统,用来判断价值、分析价值、规划价值发展方法;②方法论系统,包括各种管理方法,比如目标管理、成果管理、能力管理、任务管理、情绪和问题管理、认知管理等;③工具系统,如何优化工具以提高方法效率,而不是“为了工具而工具”,从“控工具”的状态沦陷为“工具控”。
- 按照价值来划分:对于价值变现,要有认知管理、价值管理,这样可以为自己更好地规划非线性成长的可能;对于价值交换来说,涉及到成果管理、人脉管理;对于价值积累来说,要考虑积累效率,必须用更高级的方法论、更好的方法,严防“果上努力”:比如花大时间学时间管理,就不如去澄清生涯方向、处理内部耗损、分析目标和提升能力;比如成天想着搞好知识管理、弄清楚文件夹分类,就不如投身在成果管理和价值交换上,切记要在关键原因上努力。
这么复杂的体系,我原有的传授方式是模块化地进行,把整个体系分成了5-6个模块,一个个模块给大家讲解,然后再把模块整合成一个体系。现在来判断这个逻辑,我认为犯了两个巨大的错误:①忽视了基础的差别:我已经在这个领域里积累了将近十年,拥有非常丰富和深度的心理表征,对我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对大家来说可不见得理所当然,我可以同时将若干模块分开学习再最终整合,但是大家学一个模块就会感觉很辛苦。所以,我的假设面对现实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粗糙。②果上努力,忽视系统性:即便大家可以接受子模块学习,也不见得可以合并在一起,因为复杂系统并不可以简单地划分。复杂系统是一个生态,它是根据一定原理生长出来的,而不是拼接出来的,如果按照模块学习再组合,那就是非常典型的第一印象思路、平庸思路、线性关系的思路。
基于这个分析,我给出了一个全新的“个人成长操作系统”构建思路——摊大饼。
如上图所示。全新思路的产生,是基于我的决策原则的,而不是拍脑门,因此,稳定性大幅度提高。具体解释:
- 将两个核心的关键部分拆开,放在学习过程的首位;
- 当理解了成果和卡片之后,然后将成果产生方法用"项目化"来优化,这样就会更稳定地产出成果了;
- 反思方法、情绪处理方法、问题管理方法、学习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不管什么方法,那都是知识成果。
明白了么?只要是知识成果,就可以用被项目化武装过的知识创造方法来生成,如果,项目化和知识创造这个双核引擎已经建立好了的话,剩下的事情,就自行生长就可以了!(忽然想到,“做自己的CEO”社群的学习材料科学的中良说:核这个字还是要有,从材料学角度来说,有了核之后,晶粒会依附在核上快速生长。)这就是自驱、自生长的概念。
到这里,我们的双核自驱引擎就全面论证完成。
4
站在理论的角度来看:理论通了、实践也就通了,理论和实践是共通的、是一件事。但是,站在实践的角度来看,理论推演过程再符合逻辑、再能够跑通,但是到实践中也是两件事:一点点细节的差别,就会导致两者之间的天壤之别。
本系列文章的所有论述都是理论上的推导,所以,我清醒地知道:即便逻辑再完美、假设再明确可验证,也不见得在实践中可以和我想得一样有效。
即便如此,我至少有了理论体系做依据、至少相信自己的逻辑推演。剩下的就是去实践,用项目化和知识创造的双驱核心系统进行具体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逻辑、用实践来优化理论细节。我的实践主要有两个部分:
第一,用双核自驱引擎生产方法。①不断将双核自驱引擎的方法系统化、流程化、清单化、模板化,做为一个持续优化的优秀作品,提供给“做自己的CEO”的小伙伴们;②利用双核自驱引擎生产其他方法论,并将多个方法论组合形成产品,例如:打包积极主动方法论 + 互联网在线教育产品生产方法 + 在线团队项目运作方法,形成更新版本的分身术训练营,那这个好评分在9.8分就可以持续开展了。③如果前两者都跑通,那我这五年积累的知识产品就可以系统化地放出来了。
第二,用双核自驱引擎的模式来寻找同频伙伴。在这个时代,确实要靠模式识别了,而我要识别的就是符合“双核自驱引擎”模式的小伙伴,他们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①拥有自我驱动能力、能够自己定义任务、协作界面良好,有效推进项目完成;②可以分辨成果、通用/专业知识,深刻践行卡片积累,将碎片进行结构化,不断提升内容影响力。两方面的能力分别对应着项目化和知识创造,我想要这样的伙伴一起玩耍。
所以,一个符合复利的良性循环形成了:
- 使用双核自驱引擎,让“个人成长操作系统”更符合现实的需求,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带动我自己的持续高效能成长;
- 使用双核自驱引擎,不断优化我的核心产品“做自己的CEO”,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来推动事业做好;
- 使用双核自驱引擎,来生产出符合本质导向的个人成长类的方法、高效教育产品生产的方法、线上团队协作的方法等各种方法,将这些方法投放给现在的团队,让团队可以运作符合“持续高效能成长”的单体产品;
- 使用双核自驱引擎,对参与单体产品的小伙伴进行模式识别,如果符合模式就将其加入团队预备团,对其进行双核自驱引擎培训,使之符合我的团队标准,来共同运作全新的单体产品,并根据项目投入和成果产生分配收益;
-
让单体产品持续生长,形成符合本质导向、符合持续高效能成长逻辑的产品体系,不断构筑我的“持续高效能”的品牌势能,并和“做自己的CEO”产品结合,推动事业体持续做好、做强、做大。
上述逻辑就符合自生长的论证,只要有双核自驱引擎,整个体系就可以慢慢长大起来。此外,这个逻辑还可以用很多其他视角来验证:①符合我的使命,这个体系可以更好地引领,更好地关注在高级成长方法上;②符合我的决策原则,每一次使用双核自驱引擎,就可以让它更好用,让所有的方法形成体系,边际成本会大幅度下降,而这种高维的思考方式,会得到更高级的人脉资源的认可(要知道,高手更关注思路的清晰度);③符合系统思维:复杂系统背后都有极简的规律,把握规律去做事才是最高效的方式;④符合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奔向真实的过程,这是可以利他助人的过程,同时,这也符合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价值取向。
所以,这是典型的“做少得多”,只需要在双核自驱引擎上努力就好了,剩下的就是扎实地去做事情就好了,耐心等待系统给你带来的惊喜吧。
这两件事,我已经推进将近一个月了,通过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还是很满意的。接下来,我会用双核自驱引擎持续推进工作,做为个人成长这个复杂系统的序参量,必须等待复杂系统的延时反馈,因此,让我继续实践半年,再来给大家做一下交流,关于实践中的真实经验。
很希望看懂本文的伙伴,能够积极主动加入到我的活动中来,来验证这个理念,来体验持续高效能的成长,我会一直等着你的到来的。(对了,这里还是给你一个找到我的方法,请把这两篇文章认真阅读完成,并整理构建本文的逻辑,预计需要1个周;然后你找一个小伙伴讲解给他听,看看能否把他讲懂;之后,参加到我的各种活动里,并且推进任务、输出作品,让我能够看到你。剩下的,你就等着一起飞吧~)
这个系列完成了,我用了两篇文章论证了:外部环境在万物互联时代的巨大变化、对我们的改变,在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在竞争领域中表现的原理、方法和策略,以及我要做的事情。
很感谢“做自己的CEO”老学员王晟为这两个系统起的名字,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伙伴能够加入到“做自己的CEO”这个群体中来,彻底摆脱低端的成长方式,用更高阶的方式为自己的成长加把劲儿。如果你想参加这个活动,请直接跟我留言即可,希望用双核自驱引擎来帮助我们不仅做到在一起、一辈子,更重要的是共同快速成长、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