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所学:
空与形
有质量的物体对周围空间的影响,比电动力学中带电物体相应的影响更深远。
物体周围的空间被它所“制约”,使其他物体感受到一种力,并且这种制约还影响着几何,从而影响着空间的结构。
哪里存在着有质量的物体,哪里就有引力场,这种场的表现是物体周围的空间发生弯曲。
场就是弯曲的空间,二者是无法区分的。
物体不能与它的引力场分开,而且引力场也不能与弯曲的空间分开。
物质与空间是单一整体不可分割和相互依存的两部分。
有形的物体不仅决定着周围空间的结构,而且它们反过来也从根本上受到自己环境的影响。
…………………………………………
一个有形物体的惯性,是它与宇宙中所有其余部分相互作用的量度。
物质之所有具有惯性,只不过是由于宇宙中存在着其他物质。
有形的物体不是彼此截然分开的实体,而是与它们的环境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它们的性质只能根据它们与世界其余部分的相互作用来了解。这种相互作用一直达到整个宇宙,达到遥远的恒星和星系。
宇宙的基本统一性不仅表现在非常小的世界里,而且也发现在非常大的世界里,这是近代物理学和宇宙论中越来越得到承认的事实。
我们的日常经验,甚至最小的细节,都与宇宙巨大尺度的特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量子场是基本的物理实体,是一种在空间中到处存在着的连续介质。
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时聚时散的能量集合。
【只有场,才是唯一的实在】
印度教的“梵”、佛家的“法身”、道家的“道”,是终极的统一场。即“无形”、“无”、“空”,它不是空无一物,正相反,它是一切形式的本质,是一切生命的泉源。
佛家把终极的实在称为“空”,即“无”,断言它是充满生气的空。
道家则把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归结为“道”,并称之为“无”。“虚而无形谓之道。”
老子常把“道”比作空谷,或者一种永远是空的容器,它具有包含无限多事物的潜势。
梵、空、道,是一种具有无限创造潜力的“空”。
和量子场一样,“空”产生着无限多样的形式,“空”维持着这些形式的存在,最后又重新吸收它们。
《奥义书》:
“宁静啊,让人崇敬,
因为他来自它,
因为他将溶入它,
因为他在其中声息。”
……………………………………………………………………
和亚原子粒子一样,这种神秘的“空”可被感知的表现不是静止和永久的,而是动态和暂时的,在运动和能量永不停息的舞蹈中产生着和消失着。
由于这个世界中的事物是“空”的暂时表现,所以它们不具有任何根本的特性。
……………………………………………………………………
“气”这个字在字面的意义是“气体”或“以太”,在古代的中国用它来表示生命的气息,或者表示使宇宙具有生气的能量。
人体中的气脉是传统中医学的依据。
针灸的目的就是激发“气”在这些通道中的流动。
道家的武术、太极拳流畅的动作所依据的也是“气”的流通。
和量子场一样,“气”是一种微妙而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它存在于整个空间中,并且能聚集成致密的有形物体。
张载:“气聚,别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
“气”就是这样有节奏地聚和散,产生了一切形体,它们最终又散归于“空”。
张载:“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
近代物理学……物质的存在只不过是场的完美状态在那个位置上的一处扰动,是某种偶然发生的事物,几乎可以说仅仅是一点“瑕疵”。因此,没有任何简单的定律能够描述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当在潜在的场中去发现有序性和对称性。
场是一种连续体,它在空间中无处不在。
聚集在可感知之物中的“气”……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取决于两种基本的力——阴和阳,在所有层次上有节奏的交替。
噶文达喇嘛:“不能把"形”与“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相互排斥的状态,而只能理解为同一实在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同时存在,并且不停地同时起着作用。”
佛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运动和变化是一切事物基本的内在特性。
张载:“凡圆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作自外也。”
《易经》:“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
粒子一方面决定着空间的结构,另一方面粒子又不是孤立的物体,粒子是存在于整个空间中的连续的场的凝聚。
场总是存在,并且到处存在着;它永远也不能被除去。它是一切物质现象的载体。粒子的存在和消失只不过是场的运动形式。
真空远非空无一物,相反,它含有无数粒子,它们永无休止地产生着和消灭着。
真空实际上是一种“充满着生气的真空”,它在不断产生和消灭的节奏中脉动着。
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
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般若波罗密心经》佛教中“色”与“心”相对,把有形的、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称为“色”,把属于精神领域的称为“心”。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是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故称之为“空”。
“色即是空”是指世俗一切事物均由因缘而成,皆是空虚不实之体。
“空即是色”是指世间万象空幻虚有,但能通过各种因缘,形成各种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