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脑不方便上网,用手机写,太慢了~
答顾东桥书中,提到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在日常事物中体会践行,修练本心,是在事上磨。先生似乎认为这种功夫比佛老的空虚顿悟更有真章。在接触心学前,我接触过一些佛法,无论佛老,还是心学,我还都是初入门,但感觉正如阴和阳、天和地,出世法和入世法应该都有价值和意义。
又讲到知行合一的功夫,是次第交叉、并进的,这倒是理解了,但先生在答信中认为顾东桥"不察"的到底是什么,没理解(又读了一遍,似乎理解了: 次第交叉,知食物是知,想吃,是行的开端了,吃完,才知食物味道,知-行-知,形成了知行的交叉链条。所以先生批评顾东桥的"知行在功夫顺序上有先后"的观点,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 东桥和我辈的理解是认为:知一行一,先生所说的次弟,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物体,可大概表示为知一行一,行一知二,知二行三…)。先生接着说,其实这样理解,失了知行的本体,实际上,二者功夫不可离,真知就是所行,如若有次序,就不是真知。圣人知行合一,所以行住坐卧皆是道。前文先生之所以认可顾东桥,只是为了使学生当时当刻理解、体味、实践,正如我在第七天里写的: 我辈与圣贤的学习和理解方法、"解题思路"是不一样的。
下面一段先生还是反复论述心外无物: 心虽主一身,却管天下之理,所以要修心,至修身,再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心明则万物通。
所以,总结一下《传习录》读到现在,我理解到的内容: 修行的关键是修心,不能外求,修心的途径是知行合一,知行要合一,先要诚意正心,才能格物致知。以上也是次第而行,螺旋式上升,止于至善。
为自己今天悟到的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