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优越感其实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歧视之上。 城市人歧视农村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地铁乘客歧视乞丐!很多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比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等。但是你知道吗,很多成语的背后,其实都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
中国第一次文化运动发生在春秋战国,各种文化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诸侯国之间裂土而分,然而关于流派学说的传播,孔子选择周游列国。庄子选择讲寓言故事。可是,你知道吗?在我们熟悉的成语寓言故事中存在着严重的地域歧视,而这背后却是一个大师们高明的一个套路。
如果在春秋战国时代,你要问哪个国家的人最蠢,当时的大思想家们会异口同声的告诉你,是宋国。比如,成语拔苗助长,那个想让禾苗长得快一点,就把它们都拔高的农夫,是宋国人;成语守株待兔,那个守在树旁,等兔子撞上来的农夫。这些故事都是什么孟子、韩非子、列子之类的大思想家的著作里记载,为什么当时的社会名流要如此黑宋国呢?
原因有三个,第一,宋国人出身不好。当年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没把殷商的后裔赶尽杀绝,还把他们分封了宋国这个地方,而且给了最高的爵位,所以宋国人是殷商的后裔。可周天子这么一分封,其他国家的人就不干了,你们一群亡国之民,凭什么有这么高的爵位?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打下了天下,封的爵位还不如这帮宋国人高,简直岂有此理。于是,大家就拼命的黑宋国人解气。
第二,宋国人文化传统和别的国家不一样。前面说了,宋国人是殷商的后裔,所以他们在文化上保留了商朝人的特点。商朝人是什么特点骨子里是商业文明。商代有个著名的妇好墓,这个墓出土的时候,里面发现了七千多枚贝壳货币,从这你就能看出商代文化的商业色彩。宋国人继承了这种文化,热烈奔放,嗜酒如命,可其他国家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衍生出来的文化是文质彬彬的礼乐制度。这些文化差异,造成其他国家都嘲笑宋国。
第三,宋国人本身的确有点迂腐的味道。连司马迁都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宋国“重厚多君子”。要知道,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君子”就是“迂腐”的代名词,简直和“好欺负”没什么两样。时间长了,人们在脑海里就把“愚蠢”和“宋国人”画上了等号。
当然有,比如郑国有“郑人买履”的故事,其实“买椟还珠”的主角也是郑国人,还有几个知名度不太高的故事,比如,有个叫屈公的郑国人,一听敌人来了,立刻被吓死了,等敌人走了,又马上活了过来。再比如,一个郑国人让妻子给他做裤子,妻子问他做成什么样,他说,和我那条旧裤子一样就好。结果妻子做好之后,居然照着旧裤子破的地方,在新裤子上也戳了几个窟窿。再比如楚国。楚国的黑历史主要表现在“智商是硬伤”上,春秋时候,楚国和晋国争霸,楚国总被晋国耍。比如城濮之战,晋国人退避三舍,楚国人就被牵着鼻子跑了近百里路,晋国人给战马蒙上老虎皮,又差点没把楚国人吓破胆。再比如,有一次晋国战败,车子卡在了路上,楚国人居然追上去,教他们怎么逃跑。晋国人就嘲笑他们说,看来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啊。另外,像“滥竽充数”的齐国人,“邯郸学步”的燕国人,“掩耳盗铃”的晋国人,“南辕北辙”的魏国人,为什么大师们都要用这种地域歧视的成语寓言来讲一个故事呢?
这和“寓言”这一体裁本身有关。大师们为啥要讲寓言?因为寓言故事好玩,听完故事,听众更容易接受你的学说。庄子就说过,假如你引用先贤的一句名言,也许十句里边会有七句听众能信;但假如你讲一个寓言故事,十句中有九句让人信了。那为了“让人信”,自然要在细节上真实具体,比如故事的主角,最好是大家都知道也都熟悉的,所以名人的段子是最受欢迎的,韩非子就总爱在书里编排各位君王和先贤,孔子就经常被他黑。但大部分时候,寓言讲的不是名人,这时候主角的信息要尽量明确,你想想相声里边,你说“从前有个人”,效果肯定不如说“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效果好。所以,大师们就总是拿某个国家的人开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