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常说:“人生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曾经,我将其奉为圭臬。毕竟周星星告诉我们“人活着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高考前老师也灌输我们:“选择远方,哪怕风雨兼程”。直到想起我身边的几个故事,才发现,高晓松的这个座右铭,如果运用在情感生活中,有多么可怕。
【真·悲剧情种:G先生】
我的朋友,姑且叫他G先生,是我在B论坛的网友。根据他自己描述,长相“上等偏中",学习“中等偏上”,乐队里的“阿信”,足球队里的“卡卡”。
从初中开始,追求G先生的女生就不断,名副其实的“少女杀手”。当然,G先生也不是滥交的人,他通常会按照相貌身材,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辰八字精挑细选,只选择自己爱和爱自己的妹子交往。但是,从初衷到研究生毕业,他的女友换了一任又一任,几乎没有一个超过一年。
他自嘲为“习惯性失恋症”。
在他的定义里,“爱上一个人”很容易,可一旦情感平淡稳定的,就觉得自己不那么爱了:明知双方什么都没有错做,各种方面都各种合适,但就是坚持不下去!
总之,最后不是他提出分手,就是那个女孩提出分手。
因为往往在这个时候,总是会遇到一个新女孩,让他觉得各更合适:相貌身材,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辰八字,觉得简直更完美的真爱2.0!
然而,历史如魔咒般不断循环,半年以后,新女孩又变成了旧女孩,然后有又新新女孩出现,如此循环往复。
他说,曾经有哥们儿给他支招:“如果出现两个爱的人,请选择第二个,因为如果你真爱第一个的话,就不会爱上第二个。”
G先生一直奉行这种“政策”,但是结果却是痛苦异常:“解脱了,是该承认是个错啊!若结局一样,我又何苦再想……”
为什么每段爱情的最后都是伤人伤己,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别人一样,拥有一段天长地久的甜蜜爱情?
我开玩笑对G先生说:“不如你选择跟我半年吧,我搭上自己(当时还单身哈)来帮你看看你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G先生大笑:你就算了,别最后连个能吐槽的人都没有!
【恋爱如同买衣服】
我有一个闺蜜(姑且叫她J姑娘),长得清丽无比,成绩好,人也很善良,还能歌善舞。按道理,漂亮女孩完全有资本依靠美貌来吃饭,但她依旧很努力的学习奋斗。
大学以来,虽然追求者络绎不绝,但对于男友,她十分慎重。朋友们都问她:为什么不先试着接受对你好的男人? 宁愿嫁一个爱你的男人,也不要嫁一个你爱的男人呀?她一直说:那不是我想要的。
后来,她终于有了男朋友,闺蜜团虽然都祝福她,但是觉得以她的才华和能力,应该可以找到更好的,为什么这么选择他呢?
她跟我们讲的一个理论:挑男朋友就像逛街买衣服,当你在第一家店看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特别心动,你通常不会马上买下。因为你知道,后面还有这么多店,一定会有更合适。于是你开始往后面逛,逛到后面,看到无数件好看的衣服,心动的不得了,但是和第一件相比,感觉上像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最后,再三纠结下,想回到第一家店买一开始的那件衣服,结果那家店已经关门了。我一生只想挑一件衣服,就是在最合适的时候找到的那件衣服,绝不回头。
七八年过去了,就在不久前,J姑娘和那个男生有了他们美丽的爱情结晶,生活幸福得让人艳羡。
【眼前的不是苟且】
G先生和J姑娘都是颜值和魅力值很高的人类,但是在价值观上的不同,导致两个人的感情经历有着天壤之别。
G先生永远追求远方,却从来不知道“眼前的苟且曾经是过去的远方",而“现在远方会是未来苟且”。
J姑娘则追求自己的内心的迷信:值得爱的人很多,但合适的时间遇到的合适的人,便是对的。
作为朋友,我不批判孰是孰非。
我甚至觉得G先生很享受这种不断新鲜刺激的恋爱过程;而J姑娘也在自己的选择中受过一些不必要的苦痛。
只是,我不觉得G先生这样的状态能持续到80岁,更不觉得他真正能获得内心深处的喜悦和满足。
而J姑娘则在也许艰苦的“奋斗中”感受到了深度的精神交流,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彼此的欣赏和喜悦。
【恋爱,不要超过三次】
闺蜜圈中有一个传言,不要交谈过3次恋爱以上的人。
第一次恋爱,谁都没有经验,如果真心付出了,失败了,便能能明确自己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第二次恋爱,有了历史的经验,人们至少能谨慎选择恋爱的对象,有所慎重,有所拒绝。失败了,便能品尝冷暖,不计得失。
第三次恋爱,了解了自己,看清了自己喜欢的人,也经受了激情过后的平淡,拒绝了诱惑,经历了挫折,心痛,更能接受平淡的当下,知道去珍惜眼前的不容易,和平淡生活是件多么幸福的存在!
而如果三次恋爱都失败了:那么这个人要么不会认清自己,要么不会认清他人,要么无法接受平淡的幸福。
这样的人,可能在情感上比较愚笨或者心智上有所缺失,或许还需要跌倒多次才能找到自己的真爱,你可能只是他跌倒时被磕破的一件外衣。
【学不会知足的人永远得不到想要的幸福】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最后的幸福:G先生也不是天生就习惯性失恋,至少他从来不劈腿。
相反,他是个特别理想化的人,希望能够获得完美的爱情。他相信一见钟情,
但是每个女朋友无论当初多么美好,到了最后他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厌倦”。
以下是他的常用吐槽术语,对每一个女友都适用:
“我和她(旧女生)真的不合适,我们几乎没有共同的爱好,blah blah ……(开启琐碎人生攻击模式)我最讨厌了”
“最讨厌那种绿茶婊,说他们总是带着目的接近自己,然后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骑驴找马,只把自己当跳板。”
“为什么每个女孩恋爱的时候都像秋香,相处都和姨太太们一样打麻将?”
……
如果一定要帮G先生找个原因,我觉得,那就是没有成熟到“第三段恋爱应该进阶到的阶段”,一直在失败的恋爱中循环。
在他看来,每次恋爱的激情背后的平淡其实都是“苟且”,只有恋爱初期的激情才是“远方”,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痛苦,也在老鼠转轮一般不断的追求那点虚假的“激励”,始终没有克服骨子里的原始欲望,而不去追求那份“推迟的满足”—— 那就是第三段平淡的恋爱。
【没有长大的小孩】
作为一个“实习”心理咨询师,我知道,本质上,所有的“习惯性失恋”都源于他内心的那个没有长大的小孩。
从弗洛伊德学派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心智因为某些童年时期的原因,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没有得到实质的成长:要么一直寻求的“大人的”奖励来获取前进的动力;要么获取“虚荣的玩具”来表现自我的价值。
而G先生,在1岁时,母亲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不能在他需要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形成了他的焦虑型依赖人格。
因此害怕失去母亲,所以母亲在时候格外粘人,然后投射到异性身上。对他来说,恋爱是必需品,因为他需要那种时时刻刻被人关注和依恋的感觉,并且认为别人对他的依赖才是爱。而他自己,则喜欢与别人肌肤接触,如果被别人触碰肌肤,容易误会成爱。
可是一旦在恋爱中,他对爱人是苛刻的,无法忍受风平浪静,一定要忽远忽近的“兴风作浪”,轰轰烈烈才算爱,一旦趋于平静,便觉得索然武威,爱已经消逝。然后,“性格不适合”,“没有共同爱好”,便成了他寻找下一段"狂风骤雨"的理由。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焦虑型依赖人格很容易吸引同样的焦虑性依赖人格,因为互相接触让它们爱的感觉会翻倍。但是,结局往往就是,即使两人分开,各自却仍得不到实质的成长。
那些个吟唱着“生活是苟且”的人,很容易在不断的失望和呐喊中放弃掉眼前美好的世界。
作为朋友,我自然想帮她解脱,再又一次失恋之后,我推荐他看《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是我和我先生看过之后,都觉得心灵得到洗礼的书籍。
虽然不知道G先生现在实践的怎样,但是目前,他的新恋情已经成功维持了两年,我希望它们能继续幸福下去。
当然,在情感当中,没有人能做另一个人的老师。我们都是学徒,谦虚的学习着生活交给我们的一切,获得心灵的成长。
做好眼前,当下就是远方;做不好眼前,生活便是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