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成年之前应该听到最多的就是一句话就是“你不懂,以后就明白了。”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仿佛长辈的这句话没有什么错,但我经常会反问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什么不懂,时代不同,思想不同。”显然这是一句没有任何意义的话。
“成家”的定义就目前的个人理解为“有个人的事业,足够的专业水平能力去追求去爱一个女生开始自己的生活。”学校里包括一切有好感的女生其实往往都是自己把好朋友的位置变为了“对象”,“女朋友”,显然是没有丝毫价值意义的,也并不是面对社会权益的现实,到觉得是自己有点不自量力。上周五和哥哥一起去黄河边喝茶聊天过后路过滨河路的4s店怀着兴奋的心情进去转了一圈,从奔驰宝马保时捷到本田丰田大众,最深的感触就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当农村的孩子准备变为城市里人时,可城里的孩子却想变为音乐家,其实这是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最早看到的现实。“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就去享受多优越的生活条件”这不是一句鸡汤。很多次和老师们的聊天中,18岁甚至30岁之前认为这是不管男生女生从大学毕业或者继续深造都是唯一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却往往因为家庭没有背景或者自己不自信,有的来自农村却因为不敢,很多当结果产生的时候又会想,为什么不坚持一下,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所以让我来说最大的弊端就是“马后炮”,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去竭尽脑汁而又会忽略新的计划,周而复始永远不会有什么大的气色。在假期里从单臂卡环到双臂卡环再到铺基板排牙列和制作简易的临时冠,我当时的脑海里就是“你可以,我就一定也行。”没有想过任何其他,手破了可以创可贴继续,化学材料烧了无非就脱层皮……
18岁的我没有什么鲜明的记忆,吃的好喝的饱。而对于老一辈的来说就是六零年的饥荒,626的下放城市医疗放到农村,所以爷爷辈的就是从兰州市搬到了榆中县从此扎根,年长一辈话题最多的还是六零年的饥荒,因为我们每次餐桌的铺张浪费和所谓的场面,年长一辈的都会说“放在六零年会饿死的,那时候还吃白面就馓饭都很不容易,一天上学路上背上两个洋芋(土豆),最多烙个干面饼,那时候吃饭都要粮票哪有现在顿顿有肉……”后来在看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演讲时,对他而言18岁的记忆同样是饥饿,师哥带给了他梦想,有过荷西与三毛西班牙的浪漫爱情故事,感受过崔健的一无所有,饥荒中有了诗歌,正如《朦胧诗选》中的第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痛哭一晚”……感觉那一辈的18岁是真的记忆深刻,节目采访中说到“每天最深的记忆就是饥饿,虽然那份宫保肉丁才四毛钱,每天五点多起床一个男孩子完成一天的运动,晚上总会藏下一个馒头,可是回到宿舍从来没有找到过……”关于饥饿,诗歌及人生那份纯朴的18岁我们真的不懂。
父亲一代中,和他一般大的同龄人里基本孙子都快上幼儿园了,所以每次吃饭听到最多的话题就是“念旧”。父亲的18岁就像这次疫情中奉献牺牲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结合到一起。18岁走入军营两年义务兵经历了两次飞行事故,这是很多人在一生的军旅生活中都不容易碰到的。第一次是看到在半小时前办公室嬉闹还在聊天的飞行员因为操控失误战友变为一具残缺不全烧焦黑的尸体时那一刻的感觉我们真的不懂!第二次夜航飞行指挥台失去联控看到轰炸机异常降落启动一级预警,飞机在几秒钟内超过跑道顿时机翼折断轮胎摩擦着底面形成一张闪闪发光的火力网,几百发的炮弹像“礼花”一样在炮弹周围炸开,父亲带队冲上前打扫战场,前天还在一起喝酒说放假买一箱大苹果去看望母亲战友,那一刻战友的头颅和胳膊都炸的四处飞裂血肉模糊,18岁的经历,那一刻的感受我们真的不懂!
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们我们永远不会懂,永远都是道听途说,而当事情的发生准备拿到结果的时候,怎么那一刻“手却发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