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领悟,到底该看什么书是依据你的目标来决定的。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书读得太少,于是各种买书,各种问别人该看什么书。结果家里书架已经不能消化我买的那些越来越多的不曾开封的书了。
今天在厕所待着的时候看了一本书几页纸,确实看不下去了,静不下心来。突然领悟到看什么书是取决于自己的目标。但是又发现这句话也不全对,对于读书爱好者来说,读书就像呼吸空气一样,没有什么所谓的目标,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汲取自然界营养的过程。今天我不说这个,我就说说基于我想要成为一名生涯规划师和培训师这个目标我是怎么学习的。根据我的经历就培训、阅读、分享、泡圈子这四个部分,而在此之上的是对未知的生涯知识技能的好奇。
第一种方式,参加培训
最早接触生涯是因为我的好奇。坐在单位的交通车上和邻座的老师说:“我对当前大学生的状态很捉急”。这是我对自己的大学失败的经历形成的内在注意力——特别希望能有人能帮帮迷茫无助中的大学生。后来在和这位邻座的交流中表达出我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看法,不巧的是这位邻座是学校就业处领导,刚好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的事业部。
由此我受邀去参加职业规划的TTT培训,开启了我的生涯教育事业。这次培训以后我有如在我封闭的世界墙壁上掏了一个洞,一束五彩的光照进我的世界里。原来助人还有一个科学的体系,后来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参加了很多生涯相关的培训,比如GCDF、BCC、焦点短程、生涯团辅、教练等等。
国内比较资深的培训机构有北森、新精英、仁能达、明光生涯等,近些年还雨后春笋般成立了很多新的生涯工作室。
我发现培训是最快的相对框架性的了解一种领域知识。所以到现在我还常常参加一些有价值的培训,这比我看专业的书来建立一个对某个领域知识的了解要有效率的多。
第二种方式,分享
参加完培训以后你发现自己很容易进入“伴随着无能的全能感”。其实很多知识或者技能都有这个规律,一旦不用,很快就会淡化然后忘得干干净净。我参加完生涯的培训以后就会设计到自己的课程中去课上讲给学生听。这个过程就会要求自己不断深入理解过去所学,并尝试串联并尝试自我演绎相关的理论,同时,因为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小时,自己也会去反复推敲课程设计。记得最早学完GCDF的时候我们眼中的职业规划就是匹配论,到了后来参加了更多的生涯培训以后渐渐转变成生涯是发展的,现在理解生涯是建构的。
现在有时候我还去给某些团体做生涯的分享,也让自己对生涯相关知识及理念不断进行整合,分别打包成各个长度的内容,既可以用来讲课,也可以写成小文发布。同时,也是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认知度(露脸)的机会,也算是一举两得。
所以分享的过程就是复习、深化、整理、输出的过程,这让我对相关的理论及应用更加熟悉。
第三种方式,专业阅读
过去参加的培训都是培训师根据的认知背景对理论的加工,这些并非理论提出者的原始解释,所以还需要进行专业阅读,细细品味这些理论观点的脉络,这样也有助于系统地领会原创者的思路。生涯领域的一些经典专业书籍还是要多读,比如金树人老师的《生涯咨询与辅导》、《职业生涯咨询》等等,当然还有一些类似科普读物《职业规划攻略》、《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活得明白》等等。
此外,科研文献资料也是很重要的了解生涯研究前沿信息的方法。这些年对后现代生涯理念、生涯适应论、各个领域生涯的研究的逐渐增多,时常阅读这些第一手研究资料也有助于自己更好地了解生涯,与时俱进。
第四种,泡圈子
移动互联时代让我们的讯息传递变得廉价、高效和多样。现在坐在家里就可以听到远在北京上海的大咖分享。这些分享有些是新知、有些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我常常游走在各种生涯分享圈子里面,就仿佛把自己泡在生涯的染缸里,渐渐地总会带着染缸里的颜色,甚至颜色越来越深。比如曾经参加过的各种培训圈子、爱好圈子、各种微课圈,不仅如此我还添加了很多业内大咖的微信,要是有问题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咨询。
近些年,微信分享非常流行。只要你找到1-2个专业的圈子,就可以通过这些圈子走向越来越多的圈子,有时候仿佛找到了自己在行业里的位置,或者说能感受到自己是行业中的一员,听得多了以后,也感觉内心有一个行业的地图。
总之,我认为要在生涯领域里面发展,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学习态度、沉心阅读专业文献和书籍、常常整理输出学习成果是我的成长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