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学子期中考试之际,又增添了口罩之忧!
这个周末,市北的家长忧心忡忡,一则担心居家学习;二则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几家欢乐几家愁。毕竟才考完,成绩还没有完全出来,这个周末满屏还是以疫情的担忧为主,然而,还是个别家长得知已知的成绩之后,带着焦虑扑面而来。
我向来建议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让焦虑弥漫。我一再说,焦虑源自不确定。要想消除焦虑,有一个办法特别好,那就是做试卷分析。找到成绩不理想的确切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就行。最忌讳的就是光知道着急上火,尤其是口罩之忧叠加,搞得鸡飞狗跳、于事无补。
试卷分析,首先看得分率,以青岛多年来的中考分数线来看,70%左右的掌握率是普高线。如果孩子能达到70%以上,心里先松口气。如果孩子将258作为梦校,那就盯着90%的掌握率。记住,以掌握为主,而非以排名来论。当然,这是一条大概的焦虑参考指数。如果以掌握为目的,一切的丢分都是我们前进的风向标。
以数学为例,错题分析首先看有没有自己不会的题。不会的题如何界定?那就是在老师讲解之前,考试之后,没有了考试的紧张,事后是否能将这道题做出来。如果能,至少可以松一口气,说明问题程度较轻。当然,即便不会做,也不要紧张。试着去看看问题原因在哪儿?究竟是能力问题还是非能力问题,我倾向将智商、专注力归结为能力问题。其他或许是学习态度问题(不好好听讲)、学习方法问题(不会听课)等。如果难题不丢分,比方说倒一倒二都不成问题,问题就简单多了。即便倒一倒二丢分了,如果思路没有问题,只是步骤丢分或者计算丢分,我以为问题都还好解决。
错题第二大类,那就是会做不得分。往往源自基础不扎实,比方说计算基本功不扎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牢。那就可以在细节中提高,比方说,不少男孩不习惯用草稿纸,导致演算经常出错。不少男生对自己的演算迷之自恋,那是必须要改过来的毛病。最好是书桌边上常备草稿纸,或者电子草稿。至于基础不牢,大概率没有错题思想或者错题本,平时学习得过且过,只求完成老师的任务,没有学习的闭环思维。一定要记住,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掌握而非完成一次作业。自批自改或者老师讲解之后,平时一定要将自己的错题整理下来,想办法解决掉。
错题第三大类,原因乱而杂,只能一一解决。比方说,没有作答完成,填涂卡出错,草稿纸上对了抄上去时出错,考试策略有问题等,不一而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孩子出于紧张,那是心态问题。也有些孩子考场的时间管理出问题,在某道简单题上耗时太久,导致后面太匆忙而错误百出。此类问题,我反而不是那么担心,毕竟不是能力问题,好解决。
英语的分析和数学不一样。比方说,优质初中有个孩子的人机对话竟然经常丢3-4分,估计平时不爱朗读英语,背单词的时候也是不出声。导致音形义无法建立链接(即刻反应)。这是很少见的现象,然而前几天,还真遇到过。孩子听完我的分析,心服口服。他确实如此,不爱朗读和发声。学语言,听说读写一个都不能少。有些孩子的词汇不扎实,反映在卷子的诸多方面,比方说阅读理解看不懂。我一般会随机检测孩子的词汇保持率,往往非常准确地找到问题所在。也有一些孩子的语法比较弱,往往反映在词的正确形态和七选五之类的题上。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找到原因,针对性的解决就好,千万别看到成绩就乱了阵脚。
语文卷的分析,三大块。首先是写作,作文得分以80%为分水岭,如果平时考试,作文得分率能达到80%以上,那就不必紧张,保持并有所提高就好。剩下就是阅读理解和语言基础知识,当然阅读理解分为现代文和文言文。如果阅读理解不行,一个是会听课,其次是课外补。其实,语文考试貌似不考课内的,但是源自课内的听讲。语文教材的编排很有规律,每个单元都是分类集中,比方说,一个单元是小说,另外一个单元是诗歌。听课时就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同题材,老师是如何解读分析的。有些人听了一辈子语文课都闹不明白语文课为什么学、学什么、听什么,那是一个大忌讳。至于语言基础知识,那是基本功,该背就得背,不能含糊。
说到底,学习底层逻辑很重要。学习的逻辑要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学科,另外一个是我们如何才能掌握所学知识。理解了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预习、听课就思路清晰,方向明确。第二个逻辑就是如何学才能掌握,而不是应付了事。学习的闭环思维要贯穿始终,一天的学习不是以完成作业为终点,作业是一面镜子,观照自己是否掌握。如果透过镜子发现自己嘴角有饭粒,却置之不理,那真是学了个寂寞。所以,作业也好,考试也罢,其功能就是检验检测,存在问题却应付了事,成绩是不能好的。
最后鸡汤一把,其实关于学习,那些具体知识将来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有人说,能力是什么?能力就是当你忘掉所学知识留下的那个东西。因此,考试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记住了什么更为重要。牢记,成绩不理想,别慌、别焦虑,有问题解决问题。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已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