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宋词往往避不开靖康之耻,说唐诗,也常常绕不过安史之乱。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这些诗人,似乎缺少南宋词人的爱国精神与斗争气魄。即使泰斗一级的李白、杜甫、王昌龄这些人的作品也缺少些李纲、岳飞、张元干的气魄。细细想来,盛唐大多数的一流诗人并没有李纲岳飞他们的地位与经历。
但是,唐朝也有一些诗人战斗在刀光剑影的前线,张巡(708年-757年)就是最著名的一位。他传下来的两首律诗,甚至被人尊为可以和六经安置在一起的作品 。
一、挽狂澜于既倒 :张巡
中唐大诗人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曾经感叹: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二公是指许远和张巡,死守睢阳城十个月,城破不降而死。
755年 冬,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攻陷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至德元年,756年)到至德二载( 757年) ,在顶头上司投降的情况下,张巡抗伪令坚守雍丘、宁陵,令叛军无计可施,唐肃宗下敕书任命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
757年,睢阳成为了东南门户必争之地,张巡与许远死守睢阳,以数千守军抵挡叛军十几万之众,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坚守十个月。睢阳之战,保护了唐朝财赋和交通运输线,使江淮物资持续支援关中,还为唐军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睢阳城破前一个多月,唐军已经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张巡死后三天,救兵到睢阳,十天后,叛军被击溃,宋祁在《新唐书》说:
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天以完节付二人,畀名无穷,不待留生而后显也。
按照新唐书的解释,这是老天爷要赋予许远和张巡二人名节呀,所以就没有留下他们的生命,而让其名垂千古。
二、最强大脑 书生将军
古代有不少名将是读书人出身,南宋时领军赢得采石矶之战的虞允文就是书生出身,汉朝班超投笔从戎更是家喻户晓。张巡也是一个读书人,他在玄宗开元24年 (736年)进士及第 。
唐朝诗人张籍曾经认识一位六十多岁的长者于嵩,于嵩曾经是睢阳之战的幸存者之一。据于嵩回忆,张巡读书不过三遍,终身不忘。 虽然平时很少看见张巡读书,但是张巡写文章,一遍而成,连草稿都不打: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张中丞传后叙》
张巡刚开始守睢阳的时候,士兵与百姓差不多数万人,张巡见一次面知道了姓名后,下次就能马上认出来。
原先这些传说我是不信的,后来看过电视综艺节目《最强大脑》后,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聪明无比博闻强记的天才,张巡就是这种人吧?
三、张巡两首诗 当置六经中敬礼之
清朝的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这样评价张巡的两首律诗:
张睢阳《闻笛》诗及《守睢阳》排律,当置六经中敬礼之,勿作诗读。
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科举考试中都是从这些经书中出问题。按照《围炉诗话》意思,这两首诗可以放入课本中,当作必须背诵的内容。
我们看看张巡的这两首律诗。
1、五律《闻笛》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
这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诗体上没有半点瑕疵。这首诗最让人感动的是颔联: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登高遥望,看到叛军兵临城下,这时候天地间漫漫风尘不辨颜色,谁知道天意如何呢?
安史之乱以后,不久半壁江山陷落,守城的官员们纷纷投敌。张巡担任真源县令时,其上司谯郡(今安徽亳县)太守杨万石就命令他一起投降。而领兵进犯雍丘、宁陵的令狐潮就是雍丘县原本的县令。
令狐潮攻城前劝说张巡:"
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
张巡此诗中说的”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正代表了当时很多首鼠两端的唐朝官员的心理。但是张巡的回答是:
"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
颔联的问题做出了回答以后,结果就是颈联: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尾联写战争中的小憩: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
此时在城楼上闻笛的张巡在想些什么呢?
饱读诗书的张巡一定知道西晋五胡乱华和后来的南北分裂,也知道隋朝的昙花一现。如今洛阳失陷,长安失陷,唐玄宗也跑路了,战火之中的大唐还能保存吗?自己将来的路要怎么走呢?
安知天地心的张巡,在《守睢阳》中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2、五言排律《守睢阳》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这也是一首比较规矩的五言律诗,不过”挥“属于唐韵”八微韵“,与“五支、六脂、七之”韵部不通押。这种五言六韵的排律是进士科试贴诗的标准诗体,这首诗如果出现在科举中,有可能会当作落韵处理。
从题目可知,这是张巡守睢阳期间的作品。首句说明,自春天开始与叛军交战,如今越发的艰难。从“合围侔月晕”至“饮血更登陴”写得是激烈艰苦的战斗场景。“忠信”句,立下忠贞报国的誓言,表达自己必胜的信心。
无论什么诗,结尾倒数第二句的转折都很重要 :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尾联一般的解释是:战况危急无人上报天子,虽有破敌谋略却无法实现。但是也能看出张巡的一丝忧虑:皇帝知道我的报国行为吗? 我的一番忠心将来能够的到正确的评价吗?
睢阳之围坚守了十个月,周围的贺兰进明、许叔冀、尚衡都隔岸观火,不肯救睢阳之围。张巡命南霁云到处求救,却失望而归。 张巡和南霁云们没有等到胜利的那一天,胜利以后,他们能够等到正确公平的评价吗?
结束语
睢阳城中战前有四万多人,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除了战死、病死、饿死的人,还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安史之乱稍定以后, 张巡、许远守城食人却不弃城保全百姓引发了争议 。后因李翰(一直在睢阳城内)为张巡作传并作表呈唐肃宗,对于这两位功臣的争议才平息。想一想明末袁崇焕当年的遭遇,不免令人唏嘘。
肃宗去世后,唐代宗为张巡等人立庙祭祀,唐宣宗挂张巡像于凌烟阁, 清代把张巡塑像请入太庙与帝王共享祭祀。 张巡常被后人和霍去病、班超、祖逖、颜杲卿、颜真卿、岳飞、文天祥等人相提并论,英雄可瞑目矣。
结束时,老街用其《闻笛》韵作五律一首,《读张巡闻笛有感》
闻笛一登临,高城杀气阴。慨思投笔志,斩断望乡心,
守战烽烟起,牺牲恩遇深,书生惭郭李,千古有遗音。
#FTN征文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