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的写作都是一种幸运,每一期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
这一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第一期写的那么吃力、那么累。
或许这就是大神们说的,写作,只有写了才知道。
一天、两天、或许我们看不出进步,但是一个月、两个月下来是会有变化的。
正如五月份参加的第一期,那时候每天想素材、想主题,把人想的头疼还很焦虑。
这一期,或许组长给的关键词提示也有一些帮助吧,最起码,每天都有东西可写了。
说真的,这一期,我时间还真的不充分,之前忙着笔试、面试,后来因为换工作、找房子、布置房子每天都挺累的,不过这期间我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而且写的还挺顺的。
最大的进步,就是终于动笔写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虽然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虽然我都不知道那能不能算小说。
一直以来就挺佩服那些能写小说的人,因为自己做不到,我甚至不知道小说应该怎样来写。可是当我自己动手写完这篇小说后,才发现,写小说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虽然自己写的不伦不类的,但是在写的过程中,自己会发现很多问题,然后就会查资料自己找答案。
虽然,第一篇写的烂,但不是还有第二篇、第三篇嘛。如果一直纠结第一篇的开头怎么写好,那就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第一篇小说。
很巧,今晚,又很幸运的听了一节写作微课,很开心,又学了一点新的写作知识。
给我们讲课的老师竟然是93年的,但听了他讲的,真心觉得他值得“老师”这两个字。
相较于之前听的微课,这次尹老师带给我的又是一个新的领悟。
老师讲了关于如何从读书中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常说的,怎样让自己的文笔变好?
文笔真的是个考验功底的事,以下是老师讲的三点。
(一)读书时注意字、词的精确性。
以前我看文章、小说大多都是注意情节去了。从来不在字词上停留。但这次,老师强调的,写作时要尽量用名词、动词,而少用或不用副词、形容词,仔细回味以前读过的那些经典的作品,真的是这么回事。
(二)把握叙述的顺序和节奏。
其实这一点跟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讲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差不多,只不过上学时我们从来不当回事去听罢了。由远及近、自上而下,语文老师都应该讲过的。
(三)写作的灵魂是尽可能的接近生活的真实。
上学时,政治课本里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都讲烂了,可我们却从来没有把这句话听进去。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永远是跟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
创作源于生活,写出的东西只有跟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才会与人产生共鸣,才能打动人,也才有读者愿意看。
说到这,我们就不能缺少生活的积累,你想写情感,可如果你生活中都没有恋爱过,光凭想象是很难写的打动人的,唯有真实才能动人。
昨天无意中看了一个节目叫《中国文艺》,曾经经典容嬷嬷形象的扮演者李明启老师在节目里说了句话,我印象深刻。
她说,不管是哪行哪业,都不能少了积累,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平时不经意的积累或许有一天就会成为人生重大转折的关键。
一句人人都懂的直白话,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做了呢。
写作,何尝又不是个积累的过程呢?
一个好的文笔,不经过长期的写作积累、阅读积累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无法达到的。
有些东西可以讲套路,但文笔,真的是实打实的,你有木有,一看文章就全知道了。
今天看到一句话,“写作者是孤独的,尤其是还没有走上舞台、或者舞台的聚光灯还尚未亮起前。”可是哪怕孤独,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孤独下去,当然,也包括我。
30天结束了,下一个30天,我还想继续。想看看自己究竟能坚持几期,能不能真的把写作当成习惯,让她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直监督才能“治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