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殷商社会文化形态与甲骨文字研究”负责人郭旭东
“商族人组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它的种系与族源、农业与贸易、人殉与人祭的社会文化形态怎样?有什么宗教信仰和奇风异俗?”
湮灭在3000年前历史尘埃中的故事,尚有数不清的疑问亟待解答。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郭旭东,已在破解殷商文化密码的路上探寻了30余年。
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中,郭旭东和他的团队承担了“殷商社会文化形态与甲骨文字研究”子课题。他认为,出土于地下的15万片甲骨,为殷商社会的文化形态研究提供了新鲜的第一手资料。但限于旧时文献的缺乏,加之甲骨文研究的不深入,殷商社会文化形态的面目还不清晰,内涵还未挖掘到位,对其历史作用和影响的认识有待提高。
“我们将会全面收集甲骨文字资料,录入数据库后,对重点甲骨文字进行分析诠释,总结出殷商时期的社会文化形态种类,并结合古籍记载、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力争在分析殷商文化于后世的损益因革情况、对历史文化形态的影响以及甲骨文释读方面有所创新。”郭旭东说。
在郭旭东看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有某些由特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万变不离其宗的传统,正是这些文化特质或文化基因,构成了文化的本体。
“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前身,也是解读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的基因密码。”郭旭东说,殷商上承虞夏,下启两周,其存在的几百年间,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璀璨夺目、光彩耀人,不仅推动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向前发展,而且对后世文化也有很大影响。课题组将在考释甲骨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对殷商时期的重农文化、礼仪文化、祭祀文化、宇宙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其发展过程、深掘其核心内容、探索其社会作用、纵观其历史影响。“这对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丰富的人文价值。”
暑假,热浪席卷。郭旭东带领课题组成员顶着高温,抓紧搜集甲骨文字资料,并按照分工,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重农文化、礼仪文化、尊老重教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整理,一些题目已开始初稿写作。
谈到研究中的发现,郭旭东说,从甲骨文反映的情况看,殷人对年成的丰歉、禾苗的种植、雨水的足否、旱魔的降临、神鬼的福祸等都极为关心,反复占卜。由此反映出殷商时期存在着强烈的重农文化因素,而且这一传统对后世我国重农思想、重农国策的形成与发展显然有重要影响。
此外,培养贵族子弟者的“老”,在商王朝也受到极高的礼遇。甲骨文中,商王王后妇好专门接见、款待“右老”的占卜正与《礼记》的“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等记载的养老、重老的行为相印证,可见重教尊老传统早在商代已经形成。对此研究可以发现,中华民族重视教育、尊敬师长风气悠久,长盛不衰,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
“地傍殷墟,开展殷商文化研究。”这是1984年胡厚宣先生参加在安阳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时,为原安阳师专(现安阳师范学院)题的词。身在甲骨文的故乡,郭旭东和一批当地学者已成为国内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的骨干力量。他们将充分利用“地利”“人和”的优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落实中央重大决策,推动“绝学”发展,在甲骨文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