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为圣人, 当之若何?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及其学派认为,如果想要成为圣人,就应该存天理而灭人欲,也即是先将自己自己心中的七情六欲和杂念像清扫灰尘一样清除出去,然后再把从天地万物之中追寻来的天理填充进去。至此也就真的把天理移植到的人的心中,与天理天道融为一体,行天理于人世。
但是,在经过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却不这么认为,这首先是由于王阳明与朱熹学说追求天理的向理和向心。但更重要也是更深层的原因,则应该是朱熹和王阳明看待人心的态度有所不同:朱熹会认为,人心其实本来是空荡荡的,所以需要通过填充天理使人心变得充盈起来,但王阳明其实直接传承了孔孟时期的人有四端的观点,认为人之初其实就像一面镜子,一面本来就可以发光发亮的镜子,不需要在填充什么。但这面镜子只有少数人生来是明亮而洁净的,大多数人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又或者因为有不同的生长经历和天资,会让这片镜子表面遍布灰尘和锈迹,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探查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内心,超拔自己的内心。以此来琢磨和擦拭自己心中的这片镜子,终于使蒙在其上的灰尘和尘土掉落,就打成了做圣人起码是做君子的境界。这也便是王阳明赫赫有名的磨镜理论了。
可,磨镜磨镜,说来简单,想来简单,真正要去做,却实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所谓的心中的镜子其实只是一种比喻和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不能从自己心中直接看见一面镜子,定然也不能去像我们擦玻璃那样擦拭它。而且,既然要去磨一样东西,便肯定会遭遇许多许多的困难,而人之本性就是喜欢做简单的事而不喜欢做困难的事。由此可见,要想真正领略王阳明的磨镜,还是得首先磨练自己知行合一的能力和意志,并且对这一理论更加深入一层:磨镜到底是在磨什么,怎么磨呢?
魔镜所磨的镜什么这个问题想必非常容易回答,在上篇文章我们也已经讲过了,所谓需要知行合一并不断修炼实践的仁心是也,只有拥有这颗仁心,才可以执行内修和外推,所以无论如何,仁心都是任何儒生所最最看重的核心观念。那么现在所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了:到底应该怎么磨这片镜子呢?又或者进一步问,磨这片镜子到底需要向心好是向理?
似乎两者都不是很合适:如果选择完全像事物的道理这方面去琢磨心中的镜子的话,这很明显是更容易接触思想中纯粹的部分而且由于思想的便捷性而更加容易的,单独几十分钟的思想并不会让你消耗多少能量对吧?但问题就是,如果你只知道某些东西而不真正去做它,那么你可以说你所知道的这些东西其实并不是你知道的,而只是你的脑子里所雕刻下的神奇的符号而已。而对于只利用事物磨,那就更加漏洞百出了:你的知识和你的认知是需要通过思维来积累的,如果仅仅一味地去蛮干,那就是莽夫,根本无法上升到仁心的层次。
到底怎么办呢?
知行合一。
对,王阳明的观点都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知行合一正是磨镜的最好方法。但又在原先的基础上稍微有一丝的延伸性:重点应该放在事物上,先将自己的各种现有的思想观念展示到具体事物,在通过具体事物给你的环境的反馈而继续修炼你的思想和认知,人在事上磨,最终便可以成功的达到一个知行合一的身心了。
那么,对于我们呢?按照王阳明的说法,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毫无疑问有这么一片货有些明亮或充满锈迹的镜子,我们又能否通过自己与外界的交互不断地研磨它呢?
起码我还并没有做到,因为我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与身边的环境形成特别特别良好的互动,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也让他人不能很好的理解我。但我不会就此放弃,我还会继续依照着王阳明等一系列人的磨心的方法,成长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