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MARY MAIN:心理表征、元认知和成人依恋访谈
内部工作模型—预期:依恋对象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强迫性的痛苦中—建立元认知
行为一直是研究的目标
陌生情境实验评估:婴儿身体的动作如何根据父母身体的动作来组织。
研究焦点:
从人际互动的外部世界,转向了心理表怔的内在世界。
深入到内化的客体关系。
这些关系把个人的依恋历史浓缩在由记忆、情绪及信念所构成的复杂网络里。
BOWLBY 和内部工作模型
内部工作模型:一个关键的特征是他的观念。
他认为依恋对象是谁?在哪里能找到他们?以及他期待他们会如何反应?
即:在依恋对象的眼中,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是被接纳或不被接纳。
个人将做出预期: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一个预期会被拒绝的P,会把T的接纳解读为收了钱的缘故。
重复的互动:会让婴儿知道照看者下一步会做什么?
工作模型塑互动,互动也塑造工作模型。
重新将内部工作模型概念化
MAIN:个人依恋模式会通过叙事、话语、想象以及行为的特征模式流露出来。
成人依恋访谈:反思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包括丧失、拒绝和分离的体验
AAI测试:分别选择5个形容词或短语,来形容童年与父母的关系。
T:在你小时候感到受伤与难过时,你通常会做什么?
幼年就是克服它。
成年后他几乎无法承认自己的脆弱,而发怒是更容易的事。
了解表怔的独特方式:通过注意人们如何沟通?而不是沟通什么?
婴儿的行为和6岁时的内在世界
母婴互动的不同模式,不仅必定会导致不同行为的发展,也会导致不同的表怔性过程的发展。
父母的内在世界和婴儿的行为 成人依恋访谈和陌生情境实验
成人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 婴儿在陌生情境实验中的行为
安全型/自主型 安全型
冷漠型(贬低依恋的价值与影响) 回避型
迷恋型(过去的依恋影响现在的依恋) 矛盾型或反抗型
未解决型/混乱型(处于混乱与迷惘状态) 混乱型/迷茫型
作为规则而非模版的工作模型
它不仅指向感觉和行为,还包括注意力、记忆和认知。。。内部工作模型的个体差异将不仅和非言语行为模式的个体差异有关系,同时和语言以及心理结构的模式也有关系。
适应性策略
关注能力、情感、想法和记忆方面的灵活性是安全感的标志
回避型与矛盾型婴儿:发展出适应性策略。
安全型:灵活性
不安全型:各种抑制或放大
安全型:能觉察到并表达感受与需求
回避型:预期会被母亲拒绝,而后会有愤怒反应;无从觉察感受与需求,更无从表达
回避策略。来抑制或减少这些体验
矛盾型:无法做出预期。在觉察与表达方面,都予以放大,这样以确保自己得到持续照顾
回避型:对母亲不在意。会怠慢或忽略母亲,将注意力局限在玩具上,以转移焦虑,以转移不能对母亲抱有希望的痛苦。
矛盾型:严格限制监视母亲的行踪。完全忽视玩具,过度启动依恋系统,是为了抑制母亲
并不鼓励的自主探索行为。
临床:患者会无意识的调配自己注意力,支持之前已经存在的预期与行为,合理化。
弗:强迫性重复
BOWLBY:自我保持的品质
依恋模式的代际遗传
孩子会卡在令人动弹不得的矛盾困境中——一边想转身投向父母寻求安全,一边又因对父母的害怕而产生逃离的欲望。
元认知:对思考的思考,对表怔世界的表怔
安全型:即他人对自己的需求会有反应。
不安全型:父母是拒绝、无法预期或让人害怕的,这些体验导致矛盾、不一致及解离的依恋表怔。
多重模型:弗:动力性潜意识
元认知:它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即对思考进行思考
它涉及到把我们自己(或其他人)的心理表怔理解为“只是表怔性的性质”的能力
表怔是:“我是一个健忘的人” ——一个特定的心理状态
的元表怔是:“我是一个经常觉得自己总忘事的人——我不确定是为什么”之间的区分。
----就是那种状态
元认知知识:表面与实质的区分能力
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和知觉有可能是无效的
或者其他人可能会相信一些不真实的事情
我觉得就是这么回事!
我就应该理所当然的做到它!做不到这就是人笨蛋!处于全面的否认自我中。
作为T:反思性,而非反应性情绪。看到复杂意义,而非表面意义
表怔性改变:理解信念和感受会随时间而变化
表怔的多样性:认识到对于相同的情况,他人的信念和感受可能和我们不一样,但都具有同样的真实性
元认知监测(观察者、好奇者角色):自我审查的姿态,使我们可以同时置身于自身的体验之内和体验之外
让我们从体验后退一步,看到有关体验的想法,可能是矛盾、有偏见或者是难以置信的
元认知能力的建立,会消除创伤对他们的毁灭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