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美国畅销书籍、打败村上村树等大牌,看到以上这些标签时让我忍不住的买了《无声告白》这本书。好奇心的驱使让我想一探究竟到底是如何一本充满魔力的书籍,让它脱颖而出,成为2014年美国书籍排行榜“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
当我看完前两章后,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本多么优秀的书籍,可是出于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莉迪亚的死去的好奇心,我继续的读了下去。越往后看越觉得精彩。父母的期待、家庭的矛盾、华裔和混血儿身份的无处安放、梦想的追求等等让我最终还是决定推荐这本书给其他人,尤其是有过海外长期生活经历的人,仅仅华人的身份认同这一点就足够引起我们很多留学生和已经定居海外的中国人的沉思。
作家移民第二代的身份让她尤其的关注华裔的现实和心理世界。书中主人公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一个白种美国人,父亲詹姆斯是一个黄种中国人,两人的结合生下了内斯、莉迪亚、汉娜三个混血儿。这样一种家庭在现在看来很正常的结合,但在美国六七十年代却是惊世骇俗不被人接受和看好的,尤其在他们所生活的小镇,这一家子的中国人是唯一的,特别令人瞩目和被排斥的。故事就围绕着这个特殊的家庭而展开。
一本好书,一句吸引人经典的开场白和精彩的结尾都尤其重要。而这本书几乎每一章的第一句细细读来都觉得作者很老练,有意思。让我们仔细看看所有章节的第一句吧:
第一章:“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第二章:“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
第三章:“直到葬礼举行之前,玛丽琳都从未想到,她竟然要这样和女儿道别。”
第四章:“玛丽琳送给莉迪亚第一本日记本之前,大学里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圣诞派对。”
第五章:“对于那个夏天母亲的失踪,汉娜一无所知。”
第六章:“莉迪亚小时候掉进湖里的那年夏天,正是玛丽琳失踪的时候。”
第七章:“十年后,那种羁绊仍旧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
第八章:“詹姆斯对这种遗忘太过熟悉。”
第九章:“几个月前,另一场地下恋情也在酝酿之中。”
第十章:“当然,莉迪亚误解了路易莎。”
第十一章:“四月,家是内斯最不愿逗留的地方。”
第十二章,詹姆斯不断地告诉自己:“还不算太晚,还不算太晚。”
当我把每一章的所有第一句都罗列出来时,我不得不感叹作者的用心。每一句都是那么的洗练犀利。每章的第一句就很好的引出了即将要展开的故事。而当我们把所有的第一句都放在一起时,似乎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在眼前展开来,开启了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去找寻主人公莉迪亚死去的真相。
16岁的莉迪亚死去了,母亲玛丽琳以为自己的孩子是被谋杀的,一心一意想找出真相。华裔父亲詹姆斯“卑躬屈膝”的接受了警官的判定“自杀而亡”。哥哥认为自己妹妹的死与隔壁家的坏小伙杰克脱不了干系。只有妹妹汉娜以为自己知道真相“姐姐是在父母强烈的期待之下、最亲爱的哥哥可能‘永远离开’她之下,心理承受不了而选择跳湖”。
但当看到最后一章节时才发现真相是所有人都错了,莉迪亚的死只是一个意外,只是想战胜“恐惧”。以前的她恐惧失去母亲和父亲,后来最大的恐惧出现了:失去内斯。在失去母亲的那个夏天,她差点淹死在湖里,是内斯拖住了她,所以她来到了这个一直心有余悸的湖边,来到了她认为错误开始的地方,想战胜恐惧,却丢了卿卿性命。看到这里时,我只有一个想法,真是no zuo no die的最佳诠释例子。
多么的可笑,多么的令人悲哀啊。在找寻莉迪亚去世的真相时,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幕幕看似和蔼幸福却充满压抑、愤怒、悲哀的家庭剧。每一个人物内心都有着无法言语的痛苦,痛苦压抑的太久总会爆发,而一环接着一环的追求解脱的过程导致了最后这悲剧的发生
虽然莉迪亚去世了,但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更好的面对自己。本书的推荐词:“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的是非常好的诠释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过度的爱和期待似蜂蜜也似毒药,书中最后一段话:
“现在,他(内斯)终于睁开了眼睛。他看到码头,看到杰克的手,看到汉娜。发现他浮了上来,汉娜抬起头来望着他。他手脚并用地拍打水面,仰起头朝她游过去,他不想再潜入水下,不想再把视线从她脸上挪开。”
当我看到最后一句时,细思恐极,一直被家人忽视如透明人一般的汉娜若是获得了无时不在的关注和爱时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