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书是由[美]科里·帕特森等写的《关键对话》。分享的是在关键对话中,想获得预期的沟通结果,首先当识别出关键对话时,应提高警惕,因为关键对话情绪反应大,结果影响大,所以容易口不择言,既伤感情,事情也不能得到解决,能否妥善处理关键对话,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然后在安全的氛围下引导双方说出自己的观点,丰富共享信息库,用折中的方法找到新的目标,就能转化为一段舒适的对话。
这两天分享的内容都是有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于我很有帮助。今天的关键对话使我想起了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时代当我们女同学讨论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的时候,其他同学大多说是妈妈好,妈妈对孩子的细心呵护,关爱有加,溢于言表。当然也有爸爸妈妈都宠爱的,而我却说是爸爸,我能感受到爸爸宠我爱我,而与妈妈的关系就有些紧张,印象当中妈妈叫我干活都是命令式的,恶狠狠的语气,甚至有时两人闲聊有时聊着聊着就吵起来了,在妈妈的潜移默化下,可想而知我说话的态度也不会好,特别是青春期碰上更年期,几乎每天都要吵,有两次我妈都被我气哭了。过后我都后悔死了,幸亏是母女不记仇,直到我结婚之后,我才体会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是那么无微不至,也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现在就经常上演母女情深的画面。我经常笑着对妈说:“早知结婚后你对我这么好,我就早一点结婚了,免得在家天天吵”。
因为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性格懦弱的人,妈妈是一个争强好胜,里里外外一把手,有点强势的女人。说话直来直去,尽管做事有原则,不占别人便宜,但不圆滑,也得罪了很多人,也就是没有好人缘。我们家就我一个女孩子,小时候学习又好,我从不怀疑家长不爱我,但因为妈妈不会好好说话,闲聊都能吵起来,我很羡慕别人的孩子向妈妈撒娇,缺失这一段时光对我与母亲都是一种遗憾。所以当70多岁的母亲要帮我晒被子,她说她的力气比我大,我听着泪奔,在70多岁母亲的眼中,我还是个孩子,能说母亲不爱我吗?就因为彼此不能好好说话,没有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下好好沟通,我们错失了多少美好时光。
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我,身上有着母亲的烙印,争强好胜,讲原则,不圆滑,总认为自己是很有道理的,不黑即白,认为自己做对做好就行了,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自己再好就是井底之蛙。在与家人,与同事,与学生沟通时就注意了一个交流氛围,好好说话,先理解后补充,基本上能够顺利沟通,达到预期目标。例如70多岁的母亲每天还是起早贪黑在自留地上忙农活,我们子女都劝他少干一点,可以在家享清福了。但我们三个一起劝说她,她就很生气很委屈,情绪激动,看到这情形我就会认错道歉,让她平复情绪,然后再慢慢沟通。好好说话是高效沟通的前提。
如何高效沟通是我一辈子研究的命题,先跟着做,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沟通高手,营造无往不利的事业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