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并不比成功差,悲观也不比乐观差,消极更不比积极差。它们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乐观是希望,悲观是审慎。真正乐观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悲观的想法,真正悲观的人也很难理解如何去乐观的面对一切。
《理性乐观派》中列举了很多人们的普遍悲观主义情境,例如饥荒、全球变暖、酸雨等等,而类似的担忧和悲观情绪不胜枚举,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你看,你这么悲观的面对一切,而实际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悲观,所以这种集体悲观主义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通常是说了一句话或是表达了一个观点,就很容易爱上它,然后不遗余力的去证明,而你的证明恰恰是根据结论去寻找证据,从而让观点表达起来逻辑严谨,且是一个充满论证的理性观点。但理性的思考应该是站在反面看正面。
没有思虑,何来行动。如何可知今天的美好不是昨天的悲观演化而来,正因为对于全球变暖的担忧,我们开始关注气候、关注环境、世界携手同心;正因为酸雨,人们才知道硫化气体排放对于生态的危害,进而做出积极的应对;正因为基于对雾霾的担忧,我们才开始大范围的节能减排,把环境治理提升到国家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基于对能源枯竭的悲观论调,人们才会积极的投身到新能源的广阔市场。也许今天看到的美好,都是昨天不堪的回首。
我们在描述一件事物时常常采取非黑即白的态度,乐观和悲观也许并非对立,而是相生相伴、互为相辅。
感情是依照一个人获取目标所必要的方向和程度而成长和发展的。焦虑或勇气、愉悦或悲哀,都会和他的生活方式协同一致,且合乎人们的期望。用悲哀来表达其优越感目标的人,并不会因为其目标的达成而感到快活或满足。他只有在不幸的时候才会快乐,一个对人群患有恐惧症的人,当他留在家里,或只是一个人时,他的焦虑感才会消失。所以对于悲观者而言,乐观并不一定让他们心安理得。站在自己的世界里看问题,永远都是对的。有一句经典的描述钻石的流行语,相信大家都听过:价值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也许就是我们对于钻石价值的共识,共识让一切变得理所应当,但是事物一直在变化,不同的境况,有不同的共识,100年前的钻石也许并非像现在这般受人欢迎。悲观的世界里,乐观毫无意义;乐观的世界里,悲观从不被认可和接纳。
有位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乐观的,因此,每当孩子悲观的时候,父亲就会说,你为什么不能乐观一点呢?这种意识层面的积极期待,可能会有作用,但远远不如潜意识层面的负面期待影响大。对孩子来说,他发现自己总是在悲观的时候被父亲注意到,而且父亲总是在贬低他,所以他接受到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欢的,我是差劲的,于是就很难乐观。
这个父亲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乐观并非耳提面命、时常挂在嘴边,真正的乐观应该能走入悲观,拥抱完整的自己,同时宽谅悲观的他人。
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所谓悲观或是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件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同,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你才会有信心,我们的悲观和乐观也才更有依据。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对世界的看法和自我理解。
真正乐观的人不会将悲观看作不好,真正悲观的人也不会看到乐观的光芒。人生本来就是断臂的维纳斯,能全然的接纳自己不逃避,并勇敢地在黑暗和光明中来去自如,才是自我更好进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