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会经常通过恐吓“教育”孩子吗?
最近在街上看到一对婆孙。小女孩可能是惹怒了奶奶,当她们从一个乞丐身边走过的时候,奶奶突然把孙女推开,咆哮着大叫:“我不要你,让乞丐把你抱走!”小女孩看了一眼路边的乞丐,随即恐惧大哭,她狂奔着想跟上奶奶的步伐,但好几次都被奶奶推开,到最后干脆紧紧抱住奶奶的小腿,任由奶奶拖着走……路边有一位大妈看不过眼:“好歹是亲孙子呀,别对娃儿太狠!”小女孩的奶奶白了对方一眼:“我教育自己孙女,有你什么事?”最后,奶奶牵着孙女离开,一边走还一边骂:“你下次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卖给乞丐……”奶奶还未说完,小女孩又开始大哭起来。
▷恐吓教育,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缺乏例子:
当孩子不吃饭,大人就恐吓说“让怪兽把你抓走”;
当孩子不睡觉,大人就恐吓说“把你赶到街上睡”;
当孩子不肯结束某个游戏,大人就恐吓说“我不要你”;
当孩子撒泼要买玩具,大人就恐吓说“把你卖给售货的阿姨”;
当孩子不肯写作业,大人就恐吓说“再不写就叫老师不让你上学”……
恐吓孩子,对年龄较小、心智发展未够成熟的孩子的确有作用,但是幼儿说劝你别这样待孩子。看完下面这个实验,你便知道为什么了。
▷这个心理学实验告诉你,别吓孩子
1920年,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和同事找来了9个月大的宝宝艾伯特进行心理实验,宝宝的妈妈可以每天得到1美元的报酬。在实验前,实验人员让宝宝触摸毛茸茸的小动物和棉絮等一些有毛的小东西,宝宝完全没有恐惧。到宝宝11个月大时,实验真正开始。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让宝宝抚摸一只小白鼠,抚摸毛茸茸的小东西是所有小孩儿喜欢的事情,艾伯特也不例外。但是有一天,当宝宝艾伯特正在抚摸小白鼠时,突然听到研究人员通过敲打铁棒制造出来巨大的响声,孩子被吓哭。随后每次宝宝抚摸小白鼠时,就能听到可怕的巨响,到后来宝宝由于过度惊吓而哭到近乎昏迷。后来艾伯特只要一见到白鼠就恐惧尖叫。没多久,实验人员发现孩子对类似的东西也产生恐惧,比如毛茸茸的兔子、狗狗、毛皮大衣,甚至是长着胡须的圣诞老人。最终,孩子在6岁那年去世。
这个心理学实验,被公认为心理学史上最让人愤怒的实验。但这个实验,也给我们这些养育孩子的父母一个警醒:如果你爱孩子,别吓孩子!
▷为啥别吓孩子?孩子被吓后的心理
虽然我们日常中的恐吓,不会像华生实验中的艾伯特那样极端,但性质是类似的,也会给孩子造成恐惧和紧张感,长期以往,孩子不仅失去安全感,还会出现胆小、自尊感低,个别孩子还可能叛逆。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会直接厌恶大人通过恐吓想获得的目的,比如大人常常恐吓一个不认真写作业的孩子,这个孩子可能会厌恶写作业。
部分心理抗压能力较弱的孩子,还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包括孩子可能持续做噩梦,在遇到敏感的场景或相似的事情时出现紧张和焦虑。就像一个长期被恐吓吃饭的孩子,可能会在吃饭前或吃饭时出现急躁和焦虑,脾气难以自控等。
▷一位妈妈曾经跟我说了她童年一个故事:
她小时候也像所有孩子那样,在年龄的某个阶段喜欢磨蹭。而她的母亲为了催促她,常常喜欢用各种恐吓手段。有一天,她的母亲忙着出门,为了让她快点吃饭,好让母亲把她带到奶奶家。所以吃饭时,她母亲故意神秘地压低声音跟她说:“你知道我们家前几天垃圾桶为什么不见了吗?”她摇摇头。母亲接着说:“是被一个穿蓝色衣服的小偷偷走的,这个小偷还会偷娃儿。你不快点吃的话,你就只能一个人在家,那个小偷可能会来敲门……”
那一刻,她感觉血液像要凝固……她加快了嚼饭吞饭的速度,好几次被呛到……从此,她每次出门玩耍或上幼儿园都要紧张地看看门外是否有人,走在大街上,尤其看到穿蓝色衣服的陌生人,便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到长大后,这种直接的心理恐惧才慢慢消失。不过她常常说印象中的童年并不快乐,这大概跟这些恐惧因素总是充斥左右有关。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如果你心怀慈悲,别恐吓“教育”!
本文关键字:恐吓孩子、幼儿心理、早期教育、儿童养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专爱淘国外心理学家们有价值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