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上枪枪老师提到了“素读”一词。谓之何意?简单来说就是不带你的意见去读。再看“误读”,谓之何意?在度娘上寻索了一圈看到有这么个说法:“误读”是一个专业词汇,不能从词的表面解读,在文学中的误读指的是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的传统,往往只能按照自己熟悉的一切来理解抑或是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作品。再者,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是文学作品,误读不能说读者的错,读者只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去阅读,而不能只从作者,如果在阅读时只跟随作者,那么作品读起来就没意思了。所以有时候误读也是一种文学美。
“误读”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上,“误读”其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各个角落,这随处可见可发生的事儿因何而来的呢?回想起自己曾经学习经历中所接触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所提到的一个词:私人逻辑!借着“误读”我来谈谈“私人逻辑”。它指的是人的观念、行为、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基于对事件的感知、诠释、信念和决定四个方面的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而这四个方面被称为私人逻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逻辑:首先,我们对事件会有一定的感受;然后,我们会对这种感受产生自己的诠释;于是,基于这个解释又产生了适合于自己的一个信念,或者是自己认为合理的信念;最后,对这个信念又了一个决定,从而有了行为。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出生便有了感知能力,我们会观察、会听、会吮吸,会感到害怕、会饥饿,于是便有了所谓的人生经验。比如哭的时候有没有人及时的回应,饿了有没有及时的吃到奶,紧接着会对这些做出诠释,进而发展出信念,做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我们每天都通过这样成千上万个循环圈,去看待自己、看到他人、看到世界,进而编织着自己内在的主观世界,正所谓:有的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有的人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私人逻辑是我们每一个人出于个人生活经验以及对其认识而形成的属于自己的内在信念,这些信念出来的时候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还会把这些信念认定为普遍真理。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提到说别人太固执、太自以为是,其实这样的判定就是自己认为自己的私人逻辑就是真理。私人逻辑就像一幅墨镜,看到的会是真实的世界吗?你带上什么颜色镜片的眼镜,你看到的他人或是世界就是什么颜色。
私人逻辑随处可见,从大思想家到普通百姓,从私人逻辑中就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大思想家更能站在一个高度和广度的视野来看待生命和世界,他们能做到的即是:脱离私人逻辑的惯性,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到更加真实的世界。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在生活点滴事件中减少认知差,如何去破解避免这个带着“私人逻辑”的“误读”呢?很好的方式就是去看见自己的私人逻辑,这是最好的了解自己的方式,了解自己也就是在了解整个世界,继而也能帮助到我们去了解身边的人或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地在升级自己的内在主观世界的程序,了解自己成长自己,看到人事物的无限可能性。
回到文中开头所提到的:对于文学作品,有时候误读也是一种文学美。对于生活中的“误读”,当我们用升级后的程序看待时也能彼此润泽。正如家庭大师萨提亚女士的一首诗所提到的:
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赏你而不用批判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离开你而无需言歉疚
批评你但非责备你
并且
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那么
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而且彼此润泽
“误读”让我们看到我们如何通过相同而吸引,因为相异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