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
今天是大年初五,坚持阅读已有八天,女儿离开课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也会越来越忙碌,很担心自己是否还能坚持下去。对于我来说,阅读还是停留在肤浅的摘抄上,缺乏结合实际的感悟,特别对一些难理解的文章,主要以作者思路的分析框架为主,并没有达到深度的阅读,内心很是惭愧。李教授指导我们从“做、听、说、读、写”展开专业的学习,促进专业的成长。“做”放在首位鉴证了杜威的教育主张“从做中学”,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体会到学的真谛,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哪里需要改进与完善?不去做就没有真实情景可供参考,凭空想象的总是不切实际,没有说服力。所以感觉自己写不出质量好的读后感,关键是自己平时“做”的太少,无法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今后读书一定要注意边读、边做、边写。
阅读中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学校行动》与《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之思考》,两篇文章都涉及到高中走班制的问题。但两篇文章的作者所站的视角截然不同,所阐述的观点也不一致。通过自己的比较阅读,从文字的含义进行简单理解:第一篇主要是研究走班制教学改革给高中生学业生活带来的转变,以及学生的适应情况,并提出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一些改进的措施。文章阐述具体明确,结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国家改革意见,采取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法进行调研,详细分析后,才得出结论,对于新兴的教学改革模式“走班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第二篇文章张鲁川主任在高中走班制改革的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进行思考,从“何为班级”、“班级为何”、“公共生活”视域下班级问题、基于对“走班制”反思的班级价值重建四方面进行论述。指出“班级”应该是一个有助于培养合格公民的“公共生活场域”有其独特性,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
关于走班制是否适合当前教育的改革?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北京十一中取消行政班级与班主任,全面、全员实施走班制的改革模式。第一篇文章作者认为走班制模式可以通过改进与完善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模式。第二篇文章的作者认为这种模式不可取,忽视了班级本位价值的思考。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我再次细细品读第二篇文章张主任关于班级的一些论述,加深自己对班级的理解,为以后建设自己的班级充实理论基础。
一、理解什么是班级
张主任从实然的角度(即实际状况)出发分析班级的工具性价值,包括两种主流形态:一种是教学组织形式,来源于班级授课制,为提升教学效率而设立,可称“教学班”。另一种被视为学校的基层行政组织,班主任相当于班级的行政长官,学校的各项要求都是通过班主任下达到班级,再通过班级落实,为提升管理效率而设立,可称“行政班”。
班级除了工具性价值外,作者还提出了它的本体价值“公共生活场域”,有其培养合格公民的育人价值。什么是本体价值?什么是场域?什么是“公共生活”?合格公民的标准是什么?通过查询后得知:
“本体”在百度百科上的两种解释:“1.事物的本身。 2.哲学名词。详细解释: 事物的原样或自身。”“班级的本体价值”应该是指班级自身存在的价值。
所谓“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公共伦理为基本伦理原则,基于某种公共愿景,秉持公共精神,履行公共义务,承担公共责任,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民主生活形态。
“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对于场域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说过:“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公共生活场域”我理解为,与具有某种公共愿景,秉持公共精神,履行公共义务,承担公共责任,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民主生活形态相关联的诸多因素。
合格公民的标准大致理解为:需要从“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准则来体现,因为这些准则显示了政治、法治与道德三位一体的要求,有触通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内涵,是做好一个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
作者提出此价值的依据是什么?“首先,这是由班级本身的形态决定的。从自然形态上看,班级是一个一群年龄相仿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主要而稳定的场城。在这意义上,班级其实属于一个共同生活的场域。”学生每天在班级这个群体中生活、学习,面对犹如社会关系的交往、互动等问题,需要学生、班主任、科任教师合力解决,自然而然形成了共同生活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怎样使班级从“共同生活”的自在状态走向“公共生活”的自为状态”?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开发、建设班级的本体价值,给学生创造个性自主自由发展平台。其次,顺应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吁求。班级“公共生活场域”的定位可以满足学生民主、自治的班级生活的需求,并对学生进行民主能力的启蒙。当今社会追求个性的解放,自由的生活,但前提是需要弱化个人权力,建立公共利益,要具有民主意识。学生在学校、班级的生活中希望得到更多的参与权,班主任要营造一种平等、公正、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共生活。最后,内合了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合格公民,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班级作为学生真实的公共生活空间,大家有共同的班级愿景、共同的制度、共同的文化环境,并可以通过一些共同参与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
二、理解班级为什么
把班级看作“公共生活场域”,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成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熊华生教授把中国班级视为一种理想的雏形社会,卜玉华教授希望班级成为真正的伦理实体。那班级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作者从适应性和超越性功能进行了阐述。班级作为一个公共生活场域,能起到学生社会化通道的作用。学生在班级群体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需要互相理解、诚信、尊重、关心、友善、责任、合作、包容等道德价值,需要共同参与活动,协商讨论方案,共同管理班级,建设班级。在这种真实的交往中,学生之间建立友谊,师生之间建立情谊,产生了情感,形成了对班级的归属感和依存感。所以说:“公民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一个民主、平等、自治的公共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三、理解班级建设问题
“班级建设问题首先要明确建班思想,即对班级的哲学思考,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相应的机制和制度,最后才是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作者例举了班主任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问题、班级管理岗位问题、主题班会问题。
“班主任的职责界定为‘以班级的组织和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班级公共生活的营造,充分开发班级的教育性资源和功能,使班级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学生自治组织’;把学生的职责界定为‘通过班级赋予的公共岗位和权利,以一个主体身份履行岗位义务,承担公共责任,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和活动,在班主任开辟的班级公共生活中,在成就班级的同时成就自己’。”这样的界定避免了由于师生定位不清晰造成的班级建设实践中的冲突和矛盾。
班级管理强调平等关系的营造,让学生感受到所有班级管理岗位都是因人而设,让学生体验到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内涵,懂得行使权力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享受权利的同时要履行自己的义务的道理。
主题班会的定位是解决处理班级公共事务,而不是学生的一场无关紧要的表演。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把学生之间的矛盾、困惑的问题、班级文化墙的建设、班干部的职责、班级评选活动的开展等内容放到班会的议程中,激发、鼓励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通过阅读,我对“班级”有了更深的理解,十八年的班主任,从未思考过“班级”有何价值?班级建设最终目的什么?站在什么视角看待班级作用?在读中理解,读中收获,读中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
阅读后
今天的阅读总是被事情牵绊,断断续续,导致思绪混乱。在写后修改中,发现了很多错误,于是边修改边搜索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加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能更加清晰自己头脑中的困顿,能更加丰盈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