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一同事问我这两天有没有看到范雨素的那篇爆文。我笑着说看了。他接着自顾自地说起:“我觉得她的文风跟你很相似呢,行文语言很是朴素。反映的是底层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的走心。如果要说你们俩不一样的地方,那应该是她是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育儿嫂,而你是一位在职的农村教师。她的生活阅历比你多一些,命运也比较坎坷......”
同事说的那篇爆文叫《我是范雨素》,据说这几天红遍了整个微信朋友圈。不知道是因为我这两天的朋友圈刷得不够勤,还是我大多的亲朋好友对于网红比较后知后觉,在今天之前我的朋友圈里并没有出现过这篇文章。最初看到这“范雨素”这三个字是在昨天的简书里,因为写的人多了,我的好奇心也就上来了。在读简友们林林总总的文章前,先是百度了一下“范雨素”,在度娘的帮助下通读了《我是范雨素》全文。
讲真,在读范雨素这篇自传体的文章时,我的内心被小小地打动了一下,为的只是那朴实的文风。在这篇自传里,范雨素几乎没有使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也不讲究什么文章章法或是修辞手法,她只是在用最朴素最大众的言语,在静静地讲述自己人生中的一个个经历。对于多舛的命运,对于生活的磨难,她没有大声呵斥,只是在安静地诉说。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网友眼里必然有一万篇《我是范雨素》。读完范雨素的自传后,回到简书看看简友们的文章,结果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发现。简书里的散文作者大都喜欢范雨素这种朴实的文字,不掩饰,不做作,感觉就如跟邻家大姐拉家常一样的亲切温暖随意。而小说作者却在不停地批判范雨素,觉得她的文章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心理活动的描写,故事的叙事情节,语言的驾驭手段都粗糙到不堪细读。
任何文章都有相应的体裁,如果我们用小说的眼光来看待散文,会发现诸多精美散文都不会是一部好小说;假设我们用散文的方式来评判一篇小说,又会发现它根本就不具散文的风骨。范雨素在这篇自传体的文章里既是故事里的主角,更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她娓娓道来的故事,把我这个听故事的人给打动了。
我不是文学评论家,只是一个简单而纯粹的文学爱好者。在我眼里能够打动我的文章,皆是好文章。这种简单的思维无异于世界上所有的糖果都是甜的一样,而我只是喜欢并且享受这种甜味。
但是作为和范雨素同样的70后,我对这篇文章有着一种本能的排斥,这种排斥或许仅仅源于它是一篇爆文——短短几个钟头10w+的浏览量。是谁?用什么方法在推动炒作?她的背后有没有一位捉刀?去年年底的罗一笑事件;三观颠覆却网红不败的凤姐;还有当年东莞扫黄时那句令人回味无穷的“不怕警察,就怕记者!”.......让我自然而然地对网红持有一种戒备甚至是敌对的心理。
或许,在我们生活中有活得比范雨素更苦更累,文章比范雨素写得更好的作者,他们依然默默无闻地写着自己的文字,只是他们少了一个为自己炒作的平台而已。
欲速则不达,炒过火了容易焦。据说一夜走红的范雨素因为遭来社会媒体的围攻,N多的媒体都要找她签约出书,原本不太擅长社交的她几乎抑郁了,现在已经躲到附近深山的古庙里,不能见任何人了。只是不知道这会不会是媒体另外一推波助澜的炒作?
愿不惑之年的范雨素在突如其来的网红面前,能够保持一份平静的初心,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在多变的命运里做一个平静的诉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