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现实体验反复印证了这样一个经验:人一旦能够“进入状态”,他就能够让这个状态持久保持下去。
比如,一旦我打开知识星球,开始用文字回答球友的提问,处在一种思考输出的状态,在不被外在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我很容易能做到在回答完问题之后,让行为无缝衔接到其他内容的写作,并且可以轻松做到连续几个小时都在为这件事而努力。
其实,有时候想要让自己努力起来,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你只需要在最初的阶段,给自己一个机会,把自己推进到做事状态之中。
“进入状态”,这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用半小时,先从简单的开始学起,从那些能够抓住你注意力的学习内容开始学起,从那些自己擅长的学科开始学起,你就可以轻易让自己进入一种学习状态之中。
事实上,很多人进入学习状态并不需要半个小时那么久,也许只是十分钟,或者就只是让自己能够做到学习桌之前,四五分钟之后就能进入状态,想一想你大汗淋漓的上完体育课再回到教室学习文化课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进入学习状态其实也并不需要半小时。
我想说的是:想要让自己进入学习状态,这并不是一件那么难的事情,只要你能够给自己十分钟,二十分钟就够了。
尽管“进入状态”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一定要记得,一定要推动自己一次。
好比说,有些人喜欢跑步,但你要知道,再怎么喜欢跑步的人,其实他们真正喜欢的是进入跑步状态,能够享受到跑步愉悦下的那个自己。
换句话说,即便是喜欢跑步的人,他们也会讨厌进入跑步状态之前所需要做的一切,包括,可能要穿上前一天没有来得及洗的运动鞋,很多人穿鞋之前还会强迫性去闻一下,额,酸臭…包括,你或许会不情愿的把自己带向跑场,我一个朋友为了能到附近的大学操场跑步,每天下班换上运动装之后还得坐两站地铁。
所以,在你进入跑步状态之前,在你能够享受到跑步乐趣之前,你所需要做的一切,其实都是“障碍”。
这些障碍可能还包括意愿上的缺乏,比说,“今天我不想跑。”
意愿缺乏,是最糟糕的事情,因为你连穿上跑鞋的动力都没有,更别说是出门。
没有意愿就不去了吗?真的要对自己听之任之吗?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给出的一个答案鼓舞了很多很多人,包括我,他说:“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
这句话就像咒语,听就对了。
哪怕是真的不想跑,倘你能把身体带到跑场上先跑上几公里,你也极大概率渐入佳境。
因为人的想法、意愿,它并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流动的,当你先不管想法,让行动流动起来,你的身体体验自然也会随着改变,进而你的体验会返过来影响到你的想法和意愿。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不能一直相信自己的想法。
在那些怠懒的时刻,该相信的是行动。
如果想要让自己拥有持续的自主生产力、行动力,我们就一定不要忘记总是去推动自己。
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叫做努力,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努力”,严格来讲,其实指的就是把自己推进状态所需要的做功。
如果我打开数学书之后,我看进入了,并且一学就是八个小时,我说我努力了八个小时——我确实可以这么说,但你千万不可这么去信。
“努力了八个小时”,这种描述给人一种沉重、窒息、负担的感觉,你看到这个描述,头脑里想象的是某人痛苦的自我折磨了八个小时,炼狱啊。
所以,当你这么去信、同时这么去想的时候,就会把努力这件事给妖魔化,这会让你从心底里对努力这种事情产生畏惧和抵触,毕竟这个词太严肃和沉重。
那么,我不是“努力了八小时”,我真正努力的时间是多少?
聪慧如你,你一定看懂了前面我所说的一切,所以你能够理解到:我真正的努力,就只是我把自己推动到进入学习状态的那么多时间。
或许,就只有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而已。
外观看,有的人能够激情饱满的干一整天的工作,我们会说,这人很努力。
但现在我们知道,他真正的努力并没有那么多,很可能的情况是,他在进入工作状态之后,他是极其享受工作本身的。
有一次我连续十多个小时都在写作,手关节的腱鞘炎都发作了,我都不想停下来,但我这是有多努力?
我真正的努力,其实就只是在早晨的时候,我让自己坐在电脑前,打开笔记本,写了一小会就进入了状态之中,我的努力其实就只是这么多。
后续我那些能够感动到自我的片段,是我的努力吗?不是的,那是我的沉迷。
沉迷于写作,乃至于腱鞘炎犯了都舍不得停下来,本质上和一个孩子沉迷网吧游戏天黑都舍不得回家,是一样一样的。
我说这么说,无非就是想说,我们要懂得分辨某个连续行为之中,那真正属于努力的部分,而不是把这些行为都看成是努力,否则我们会被努力这个词吓倒。
同时我想强调的是:进入任何的状态,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把自己推进某种状态的那么一哆嗦的努力,也就只需要那么多。
所谓努力,就是在调用意志力推动自己开始行动的那么一下,那么几分钟;因为进入状态后,不想停下就是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