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愈,一直不太喜欢。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知道他“文起八代之衰”,更知道他“道济天下之溺”。高中的时候,走廊里挂着他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这让我之后每次读到他的文章,总觉得是一位严厉的道德家,在板着面孔教你如何求学做人。后来看到《唐才子传》里对韩愈“继道德之统,明列圣之心,独济狂澜”的评价,更是觉得韩愈就是冷冰冰的一座神像。
所以,大学时读到他的《祭十二郎文》时,才触摸到了柔软而真实的韩愈。
如今再读《祭十二郎文》,简直有潸然泪下了。
再来看韩愈的一生,才发现他一直在告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天祸我家,降集百殃”。
三岁的时候,韩愈的父亲就去世了。幼年丧父,是人生四大悲之一。好在那时候,哥哥韩会已过而立之年,可以支撑门户。所以,韩愈接下来一直和兄嫂、以及过继给兄嫂的、年龄与自己相仿佛的侄子韩老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韩湘子之父)生活在一起。
七岁的时候,韩愈跟随兄长一家,离开家乡前往长安。期间,嫂子郑氏对他照顾周到,“念寒而衣,念饥而食”,无微不至。
好景不长,韩愈十一岁的时候,兄长被贬到广东韶州做刺史。一家人应要求“当日离京”,长途跋涉了两个月之久,才来到了“穷荒海隅”之地。清苦而稳定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多,正值壮年的韩会离世了!对这个家庭而言,简直面临了灭顶之灾。此时只剩嫂子郑夫人,和两个半大的孩子,在离家万里的地方,不知所措。
所幸郑夫人这个伟大的女性,毅然担起了重担。一个单身的女人,带着韩愈叔侄二人,有如神助,千里奔波,扶柩归,归葬河阳。
生活的不幸并未就此停止。此时正值北方藩镇李希烈反叛,中原局势动荡。韩愈的家乡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为了求生存,郑夫人再次带着家人,离开了家乡,旅食江南。这期间,一家人相依为命。郑氏对韩愈,更是“视余犹子,诲化谆谆” 。可以说,韩愈的生命里,最敬重的就是寡嫂郑氏;最亲近的,就是侄子韩老成。
韩愈十九岁时,动身前往长安求取功名。期间,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一直到6年之后,才考中进士。然而,第二年,他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失利。同年,郑夫人去世。她的去世,使韩愈再尝失恃之痛。因为在他的心里,长兄如父,嫂子如母。韩愈异常悲痛,超期服丧长达五个月。这对刚混出点儿名堂的韩愈来说,不能说不是一种损失。
十年之后,在官场沉浮的韩愈再次接到丧讯,这次去世的是他仅存的亲人了——侄子韩老成。他写下了“祭文中千年绝调”——《祭十二郎文》。字字泣血,读之令人断肠。所以,才会有古人先后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不慈。
撼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千年以来,我们再度《祭十二郎文》,依旧能潸然泪下,能触摸到韩愈当时伤痕累累,孤苦无依的心情。
以情驭文,文章才能撼动人心。我们带着感情去读文,才能和韩愈,跨过千年的时空,产生情感的共鸣。文字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