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过完年后的这段时间,一直活在情绪里却不自知。任性,闹小脾气,觉得别人应该怎么样,和外界环境较劲儿,和自己较劲儿。直到周末二天看了张德芬的书《爱到极致是放手》,才开始用全局的眼光来看待这二个月的表现,活在无明里的感觉真的不好受。
人往往是能医人却难自医,自医的过程充满了自我觉察和创伤。为什么我说自己活在无明里,是因意识到我身上最大的僵固式思维模式是什么。就是在亲密关系里的逃避模式,一旦遇到不可行或冲突之事,本能反应是“我不要了,还不行嘛”,然后快速逃开。不要了这种防御机制一旦启动,隔绝了可能的痛苦,也隔绝了关系的流动。这种逃跑模式,尤其体现在对男女关系的处理上,因为怕受伤害,所以自己要先放弃。不管是友谊、爱情、甚至是同事关系上,一旦有不舒服的感觉,最选逃离的那个人一定是我。我是有多怕伤害啊?
这种绝决的处理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不舒服的感觉来临时,我可不可以先什么也不要批判,什么也不要决定,什么也不去做,只是让情绪停留在当下,象一个旁观者一样去观察它。把自己当成一个情绪的管道,一条河流,当情绪来时,让它自然地流淌,流淌,流淌,直到寻找到平静。
当我认为他人活得没有界线时,我自己又何尝活得有边界呢。从来没有理所应当的事情,我们经历各种人在身边来来去去,友谊的只管友谊,同学的只管同学,同事的只管同事,各种角色各司其职,各安其所,就是最好的边界。当我们自己把各种角色混在一起时,出现混乱是难免的,有不恰当的期待也是难免的,当然随之而来的失望亦不可避免。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当我想清楚这个道理时,内心的混沌忽然清明了。那些小任性,小脾气,只不过是我没有照顾好内在的小孩,因为自己心里有勾子,所以别人向我投射了什么,我就本能地接收了什么。根本没有去细想,其实我并不用和他人的能量牵缠在一起,也无须关心他人表演什么。把注意力投注在自己身上,做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当我回应了别人的能量,也就意味着我在用自己的能量去接受别人的投射,去认同他人,不管那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这就是无明的根源。
尽管总是在提醒自己,每到一新环境,都不可活得太投入,都要带着第三只眼去自我觉知,却总是不由自主又走回以前的老模式。可见,人的修行是一个长期延续的过程,它不是说你这次想清楚了,下次就一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而是要时时保持着觉知,时时修炼内心的觉察,时时关照内在的小孩,留意哪些勾子引起了哪些情绪,哪些语言会令自己受伤,哪些行为使自己起情绪的波澜。生命是一场场面对自我的修行与拷问。
这一次,同样的问题又摆在我面前,不过是之前的无数次可能修复内心勾子的机会,都被我以各种借口理由逃避过去。往往我们逃避了的,缘分总是会再以各种方式把问题再摆到你面前。这一次,我不愿意用一句“我不要了”就逃离。我愿意停留在当下,观察自己的情绪,处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和它和平共处,然后等待它慢慢过去。至少,不再做一个逃跑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