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由同名话剧改编而来的《驴得水》、近期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之前让冯小刚轻轻松松就捞一个影帝的《老炮儿》都看过了。既然《我不潘金莲》里面的被认作潘金莲的李雪莲包含概括了“小白菜、窦娥、白素贞”三人为一身,那么我且做一本连台本戏,作为这三部电影的观后感吧。
先来说说《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真的很有创新意识,整个剧目都是圆圆方方,方方圆圆,最后长长的,很有形式主义的风格。但观影体验未必就好,对于我这个喜欢按喜好分类排观影场地顺序的,第一时间就等到了“”非法“”的枪版,在电脑上看还是蛮有一番旧时类似默片老电影的文艺风格。听说掏腰包的朋友去了电影院看得那叫一个累。因为不是常规的画幅,视野变得格外狭小,不管是方的○的,焦点一直放在哪里一个多小时,确实容易疲累。我猜想是否本来导演只想用圆圈圈,结果因为人本身的注意力及视野的局限性,采用了圆方及方型的按剧情里的场合而构图呢?
听说这部剧是荒诞喜剧,反讽的是官场之类的,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拍摄、剪辑、过审,居然能一刀未剪,似乎把冯导奉上了高台之上。所以想来看看这部可能会被记录在中国电影史里的电影。反讽可谓是一种很高级的喜剧,像帕拉玛火腿一样,需要很高的鉴赏力才能知道其中趣味。然而,我看到的并不是对官场的讽刺,并不是对政府高层的控诉,而是一种对普遍民众的普遍嘲讽,其中包括了你,我,他。
不知道冯导是何居心,讲原著中农村女雪莲确实有些许冤枉的事情盖去不表,开篇的讲述就让观众对雪莲的歇斯底里泼妇样没有多少好感。前因因她自己要假离婚,结果被前夫甩了,人财两空的情况下确实会让人同情,不过你让法院按照你自己定的“先盼假离婚、在复婚、再离婚”的规则来办就过分了吧,被劝住了就说人家贪腐要告人家,前前后后弄个一连排真有意思。一帮官员被一芝麻大的无礼小事被上级领导建立威信,打压撤换了一批,确实很讽刺啊,方块圆圈的像走马灯一般热闹。
冯导说“用圆形画幅,我有几千几万种想法,但是就不告诉你”,这一听,冯大导演是极其了解民众的,不管真假对错,给你倒一通浆糊。你说圆形方型,这样那样怎么用都行,自圆其说最棒。如同做了一脑力激荡,如果冯导不拍片,也不演戏,直接就可以开广告公司,一秒种给你几百个IDEA,这算是左手摸了右手而已。
李雪莲憋了一口气,是为了“二胎的流产孩子”,还是“被前夫聪明反被聪明误摆了一道”,还是“为了前夫为耍赖:你是潘金莲”,如今看来,并不重要。反正最后前夫没了,气也就没了。该圆融的时候你却方方正正的牛脾气,自然滚的比谁都快,你还实时修炼,这是你会变大,自然如同滚雪球一般粘上各种泥石流。
官场之中,方方正正的格局与规矩中,却有一种泥鳅般的圆滑之处,天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层压死人。就算是些小官,看老百姓有些高低,换个环境,也不过是个蝼蚁,压着其他的蝼蚁而已。上级指示含糊,下面操作含糊,为民为民依据何在?我没出错!看似雪莲犀利拉亚了一帮官员,其实,经手的那几个都没换啊,有的还不是升了!除了脱逃的县长,你不犯错,好歹应在哪里,你自然没事。
说到底:圆也是因为百姓因内在的浆糊理不清而身不由己的滚啊滚,折腾想明白就好!
方也只不过浆糊填满了做里子而繁重复杂的原地踏步,稳住就好!
至于你,你看你多无聊,1个多小时那个单筒望远镜偷窥人家十几年,还圆的方的轮着换,不还是掏的是自己的腰包,讨论的是别人的故事。
全部看下来,要说荒诞,潘金莲比不过《驴得水》,一个老师其实是头驴,一个铜匠居然被碰教育明星,一个简单的诉求居然能闹到枪毙的地步。1942年的浆糊收场,只有张一曼这个“潘金莲”付了代价。中国文学特别喜欢在女性贞操上做文章。老师们利用一曼的“睡服”,达到自我的目的,却把所有的脏水推到一曼身上。这样获得的利益,就如夏天穿貂一样,外看是个熊,里面闻着臭。脏水还是在自己身上。
实质上真单纯的一曼看似放荡,其实比谁都要浪漫、随性。只是太容易受到攻击。
潘金莲是一个代号,谁粘上谁倒霉。我们且做一台连台本戏,去掉张一曼、去掉李雪莲,就用这潘金莲做女主,演出这么一场旷世荒诞剧:
解放前,潘金莲有思想、有理想,也有这么一点性格。做了老师,组织上需要做些牺牲配合,她潘金莲一应全答应执行了。结果好处一拿到,潘金莲就惨被各种批斗,想不通的她不小心搽枪走火。
于是,投胎到农家女身上,同样有点小性子,有点不羁。想用点小聪明,赚那么一点,结果被截胡了。怎样都不爽的她,到处论理没人理啊。忽然,潘金莲知道前夫死鬼真死了。要陪葬,人家还不让。于是,就活下来吧,潘金莲就潘金莲呗。
于是,开启了赚钱模式,遇到了身材还算不错的街头霸王,好就好呗,不爽就茬架呗。管他老炮小炮,反正姐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