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写作的时代背景,于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国家,爱情、权利的争夺、地位的悬殊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都是一种不可磨灭的沟壑。
或许是文化地域上的差异,对于欧美的一些作品读起来总是要费点心思,耐得住性子才能读完。
如果事先没有看一点作者和作品的简介,我怎么也无法看出于连这个穷小子到底做了什么出色的事迹引来了一众上流人士的青睐。没太看出来他是如何混迹于上流社会一步步高升的。但作品里倒是把19世纪法国的那种上流权贵的生活状态写的清清楚楚。闲来无事的聚餐,餐后的侃侃而谈,年轻男女以及贵妇和她情人的爱情游戏,还有漫步于田野、山谷和花园的惬意,还有那为了证明自己、一言不合就非生即死的决斗。
《红与黑》于我之感最精彩莫过于最后于连被送上断头台,这是上流社会的把戏,也是于连自己的选择。于其说上流社会无法容忍一个穷小子如高傲的讽刺他们而定了于连的死罪,不如说是于连为了不向这样的体制这样的社会风气低头而选择了死亡,还有就是为他射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瑞那夫人而赎罪的选择。
戏剧性无处不在,于连射杀瑞那夫人之后,两人才发现对彼此的爱是那么真那么深,在于连最后的日子里才明白这一路走来他错失了什么。
引用一段于连的原文:
你迷人的玉臂就在我唇边,可惜我非但没握住,反让不道边际的憧景把我从你身边引开。我一门心思想着的,就是为创下偌大家业,该如何面对数不清的争斗~~要是你(瑞那夫人)不来探监,我到死都不会明白什么叫幸福。
于连感悟的透彻,已不需要再做过多的解释,最终于连死后三天,瑞那夫人也离开了人世,追随爱人。如果说这都不算真爱那真爱还能是什么呢?!然而瑞那夫人却早已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那个年代没有离婚,有的只是中产贵妇的情人。她忠于自己的爱情,却抛弃了自己做为母亲的责任。如果故事有后续,其实我很想知道瑞那夫人的孩子会怎样面对自己的母亲还有他今后的人生。
但如果说爱,我觉得于连的妻子玛娣儿特并不输于瑞那夫人。
引用一段原文的描写:
她已把于连的头颅放在面前一张大理石小几上,正吻着他的前额~~~棺木有众多教士护送过去,但无人知晓,她独自坐在被披黑纱的马车里,膝上捧着一颗人头,那是她深爱者的。
于连身陷囹圄玛娣儿特到处奔走,她虽不懂于连为什么宁死也不愿向上流社会低头,却是真心实意的希望于连生而不是死。如果于连死后也能知道玛娣儿特一直捧着他的头颅不放,不知道还会不会说在这世上只有瑞那夫人会为他的死而真心的流泪了!若说玛娣儿特在这场爱情里输了,那或许是输在她的身份地位上了,对于连来说她太高了,对她来说于连太低了,她经常徘徊在要不要爱一个穷小子的问题上,也总是拿她高傲的小姐脾气去戏弄于连,而于连那强大的自尊也不愿向权贵低头,爱情在他们之间变的很维妙也很奇怪,以至于到于连死,或许他们都没能明白爱对他们来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