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距离《在机场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发表已经一年多了。一年之前,我在人头攒动的候机楼里写着文章,感慨着机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总有人来人往,汇成人山人海,可没有人是为了停留。一年多之后,我在午休时,在江南初冬明媚的阳光照不到的办公室里,敲打着键盘。
(以下是2018年我发表的《在机场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机场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简书)
本来说好,两年轮三个岗位,可因为指挥中心的岗位实在缺人,所以在那个岗位上一留就是一年多,直到2018年9月中旬,才突然接到通知,要去下一个部门轮岗。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在家中休息。当时是那种上两天休息两天的班,接到通知是休息第一天,于是,我带着不充足的休息,自己去联系下一个部门的领导,然后在本来应该是休息的日子,又去上班。
上班的地点从机坪之上的一个密闭空间,搬到了候机楼里面的一个之前从来不知道的密闭空间。听说那里冬天的时候很冷,空调也打不热,好在十一长假过后搬到了候机楼外面的一栋办公楼,总算可以享受到一点点阳光和温暖。
这个新部门是地服,我不用在一线值班,平时完成领导交代的行政事务类工作即可,不过在春运等客流量比较大的时候,还是需要去一线的一些岗位进行支援。
办公室里就这么五六个人,在我离开这个岗位去下一个岗位的时候,办公室里的面孔换了一半。平时,我在办公室里也不怎么说话,不是不爱说话,只是因为事情有点多,而且因为我文字能力相对比较强,所以基本从事文秘工作,做这种工作,我必须保持思索缄默的状态,不然写出来的文字自己也看不懂——毕竟我没有天才到一心几用的状态。
那时候又遇到了一个落差。我工作之后遇到的第一个落差,在刚进机场没多久,觉得理想中的工作和现实的工作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而我换岗之后遇到的落差,则是因为没有了中班费等补贴,到手收入下降,但是工作量和以前相比大为增加,节假日也可能要加班。
刚开始,我抱着学习的心态,觉得自己是个新人,应该要多做多学习,尽量高效地完成目标。但我发现,我虽然成为了最高效的那一个,也很快成为最累的那一个。因为我高效,所以我有能力,所以我可以做更多。
其实我也是无所谓,多接触不同的事务,可以多历练自己,多让自己成长,可是,直到我感觉自己盯着电脑的眼睛疼痛红肿无比,整个人感到有些恶心和窒息时,我才意识到,或许我追求高效、追求多学习也该有个度,不然会把自己累趴下。
很多亲友劝我,工作是做不完的,身体是最重要的。就在那个节点,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从此以后,我慢慢学会了拒绝,学会了平衡工作与生活。
我不拒绝学习,不拒绝成长,我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因为要获得一些好评,而透支自己的身体。我逐渐让自己学会了不过度高效地工作,逐渐学会了和各种各样的人沟通。
后来,办公室有了一些人事上的变动,气氛也变得团结和睦起来,这样的变化,让我心情变好。而这时,我也不再和以前那样,只会一味地埋头苦干了。
这期间,我几乎是看遍了各个服务类岗位,为了写出像样的报道,我从候机楼到机坪,一路奔走。一开始,我还觉得挺新鲜的,我也喜欢这样,不用一直在办公室呆着。像我这样喜欢运动的人,当然喜欢可以外出走走了。
可或许是因为先天+后天运动保护不当,我的脚开始疼痛。一开始是偶尔的,走多了才会疼,后来变成持续性的了,连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在疼痛,终于受不了了,于是休了几个月病假,病假期间,我也不能总是闲着,于是在网上找翻译课程自学,拿出以前高中时代的没有用完的练习簿当笔记本,这样日复一日,学完了186课时的课程。
从时间上说,轮岗期结束了,可因为我只轮了一个岗位,所以现在依然要轮岗。在新的岗位已经有一个月了,人事岗,没想到事务可以如此繁忙。
毕竟不是专业的,所以又要学很多东西。只能从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做起,但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想要做好并不容易。
从业务岗到行政岗,学习的文件少了,接触的人和事多了;不用晚上很晚到家,但有可能在家加班;身边的同龄人少了,共同话题自然也少了,不过也逐渐学会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聊天;吃饭的时间变晚了,有时候甚至没空去吃饭;和小伙伴是有共同有空的时间可以出去玩了,可是似乎没有那个精力了……
在外人看来,机场的工作足够高大上,可其实这也不过是数以万计的普通工作中的一种。我离月入过万还很远,可会为未来焦虑,也开始考证充实自己顺便看是否可能找个副业,也开始再次慎重地思考未来……
一直在酝酿一个计划,希望能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小说,可每每下笔,总觉得自己阅历不够,才华支撑不起野心。
现在,我每天坚持写纸质的日记,梦想着有一天厚积薄发,实现自己这些年来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