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毛毛
我从小是我姥姥带大的,可以说我和她待着的时间比和我妈待着的时间多多了。
每次我问我姥:“今天吃什么啊?”
我姥就永远回答:“剩饭剩菜。”
如果我看到了新买的菜,我问她:“能不能吃?”
我姥给我的回答就是:“冰箱里有的是菜,先打扫了!”
所以也就导致了,我姥辛辛苦苦做的饭,我们都不喜欢吃;还得吐槽她做的不好吃……
生活中,家里也常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废品;东西舍不得扔;新衣服舍不得穿。
我也理解我姥,从那个艰苦日子过来的,要勤俭持家,会过日子才能拉扯大孩子,撑起这个家。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这些“会过日子”弊端也出现了。
因为常年吃剩饭剩菜,得了糖尿病;
什么都要亲力亲为,收拾破烂收拾家,导致她腰间盘突出还有风湿。
我很心疼从苦日子过来的我姥,对于那些日子的苦,也变成了身上的苦。
但她已经八十了,改变对她来可以说是负担而不是成长。
断舍离
难道会过日子一定要追求“勤俭”吗?现在是不是可能有更不一样的会过呢?
是的,那就是“断舍离”的过程。
我妈是这项工作的积极践行人。她告诉我,那些无用的东西如果堆积太多,会影响我们的磁场,也就导致我们的运气不好。
断舍离不仅仅可以用在我们的整理上,同样还可以用在我们的思维上。
举个例子
今天我姥安排我做饭,一共剩三个剩菜,分别是凉拌猪耳朵、土豆丝和黄瓜汤。她跟我讲冰箱里还有米饭和馍。
给我的任务就是,往凉拌猪耳朵里面放快坏的黄瓜擦成丝,剩下的东西再热热。
但我感觉这样的办法不够合理。
于是我就换了个思维方式,既然是要处理掉这些剩菜剩饭,那就不如是,我把凉拌猪耳朵和土豆丝拌在一起;而用冰箱里的西红柿炒了鸡蛋来拌饭吃。
结果是,我们都正好吃完了这些剩饭剩菜;因为我姥和我姥爷更喜欢带汤的饭,我做成了拌饭,让他们也能成功消灭掉吃不完的米饭。
选择悖论
我发现,我姥处理这些零碎的东西的方法,是把他们变成更多更复杂的选择。
可以用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选择悖论”来加以解释。
选择悖论讲的是:选择越多,越难做决定,也引起焦虑、不安、甚至痛苦。
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
我姥的想法是,想吃掉剩菜,还舍不得冰箱里那些快坏的菜,也就很焦虑,便成了让剩菜变成更多的剩菜,一顿接着一顿吃。
新买的菜呢?在等待被享用的过程中,也变成了快坏的菜,接着就是和剩菜结合成更多的剩菜……
这也就是我家的剩菜剩饭吃不完的原因所在。
极简生活
断舍离讲究的是“极简生活”,而不是盲目增加负担。
对于该买的东西,我姥舍不得以前用坏的东西,也舍不得那些该扔掉的破烂。就不如说“家里没地方放!”
那对于那些已经买回来的新东西呢?我姥觉得家里的东西够多了就坚决不用,一直放到过期为止。
好东西,来不及用;坏东西,舍不得扔。
所以在每次我姥累的腰酸背痛,她觉得自己怎么家务活又干不完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其实你这么累都是你自己给自己造成的”。
只有东西少了,才能让我们舒坦。买需要买的,用该用的。
这也是一种“会过日子”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