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分析感悟
选择了十篇文章:
文叨叨:
1.裸辞100天,我所亲历的自由职业真 相。
2.你喜欢现在的你吗?写在31岁生日
3.原来我们都有机会过不一样的生活
4.拉开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常识
灼见:
5.最好的休息,是让你重燃 生活的热 情
薇安说
6.真正有文化的人都是什 么样的?
晚晴
7.嫁错老公的女人,99%都是这样
苏心
8.不要因为出轨而离婚
9.妈妈不要藏起来,我找不到你了
汤小小
10.你怕吗?
文叨叨第一篇文章《裸辞100天,我所亲历的自由职业真相》感悟分析:
首先是主题,令读者看见标题,就有一种想要点开的欲望。第一大标题,我裸辞100天,赚了两万块。引起读者好奇:她是怎么转的?通过什么方法?第二标题,100天我只做了一件事。将读者的好奇心提高一个台阶,令人更深入的好奇:只做一件事,是什么事呢?
我们看文章,就是这么被作者引领着,一步一步这么向下看的,已经被引出了好奇心,就更加有探索的欲望。正文“100天网红进阶”。文中列举了因裸辞所带来的一些现象,如裸辞后的焦虑,迎来裸辞后的春天,引发思考,由思考带来愉悦,到最后的创作高峰,知识分享,付费课程。
最后感悟升华,“裸辞是一面镜子,照见真实的你。”
文章从头到尾都有一条隐藏的主线,无形中牵着读者,了解读者想要看什么,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现象引发焦虑,思考,层层递进,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觉得这好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一丝的违和感。在看文的过程中不自觉思考,到最后升华部分,文章主题又延伸了一步,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
文叨叨第二篇文章《你喜欢现在的你吗?写在31岁生日》感悟分析:
首先题目就能引起读者思考,不论你现在二十多岁,三十多岁,还是四十多岁,甚至年纪更大,看到这个题目,都会想“我喜欢现在的我吗?”
开头就紧扣了主题。而提出问题,就得有思考,回答。尽管列举的都是一些细微的例子,如周围业界的人,朋友,再加上我自己的经历,敏锐的捕捉到一些现象,多问自己“我是怎么想的?什么事让我开心?哪些事只是看起来很好?”通过自省,进而好奇,而好奇则代表着对现状不满,对自己充满期待。有了好奇,才会有内心笃定的勇敢,又会产生即使知道但没有行动的焦虑。有焦虑就有比较,才会有动力去拼搏,因为只有自己知道,每一次是否拼尽全力。
结尾处的总结升华,总能使读者有一种不预期的愉悦,觉得刚刚看的已经写到我们心坎了,这里又有一个惊喜等着,让读者有种超出预期的满足感。
文章开头结尾都是紧扣主题,开头讲自己的经历,能无形中让读者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后面审视现在的自己,从多个方面,利用一些小而散的例子,来佐证,但这些事例贯穿下来,并没有发散。就像是小时我们经常看的皮影戏,一个人指挥好几个不同角色,这几个角色的动作,始终把握在后台指挥人的手里,不会脱离出界。我觉得好的文章也是这样,不管你举一两个大的例子,还是一些小而细碎的例子,始终贯彻现象揭露本质,维持一条主线,不脱离主题。
看了四篇叨叨老师的文章,发现她都是以自己的经历,或是身边朋友的例子,对主题进行佐证,有时是正反例子相对比,有时是层层递进,而有时举的例子看似发散,但形散神不散,始终贯穿主线,牵着读者往下看。因为她通过自己或是身边的事例,能引起读者同感——好似我也有过这种经历的感觉。
从开头到结尾始终紧扣主题,使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而我们欠缺的就是这样,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平行关系,都是说明的一个问题,没法深入。我们也会引用自己或是身边的例子,但只是概述,只写出了表象,没有深入思考,这样就不会引起读者共鸣。或者是偏离主题太远,以致到最后自己都不知自己写的什么,只能再去改主题,标题。
叨叨老师的文章属于干货文,我看了《灼见》和《薇安说》里的文章,属于同一类,对比下来,发现好的文章不管是开头以提问的方式吸引读者,还是先举例子,由例子,经历引发出思考,再提问题。虽然写作手法不一样,但都是从头至尾贯穿主线,都是由现象,引发思考,又列举了例子进行佐证,得出正确的方法,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我又看了《苏心》和《汤小小》的情感文,发现情感文和干货文其实都是触类旁通的,通过举例,或是正反对比,或是层层递进,到最后总结升华。不同之处在于情感文故事比重大些,干货文思考,方法占的比重大。
如何使我们的文章,让人读起来有同感?
不能最后写出的文章,归到情感文一类吧,但故事不能打动人;归到干货文一类吧,但思考停留于表层,方法大众化,不突出,没有特色。到最后不伦不类,自己看了都各种嫌弃,更何况是读者?
昨天听了叨叨老师第七课,讲解各种文章类型的模板,老师说“尽管现在给出了模版,但仍希望我们最后能扔掉这根拐杖,别让它局限了自己。”但我想,以我现在的水平来说,还是非常希望借由这根拐杖,来帮助我理清思路,最起码做到条理清晰,主题明朗,不再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