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和邻家妹妹一起玩,她来抢我手里的那只我唯一的玩具-断臂娃娃,在那个大家都没有玩具的时候,我是多么珍爱我的断臂娃娃啊,白天去上学了会把她藏到一个谁都找不到的地方,晚上一定会抱着她睡觉,可是有一天,在我独自玩她的时候,却被邻家小妹发现了,她哭着一定要玩,我好想抱着我的断臂娃娃逃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好好保护她,不许任何人碰她。
可是这时,我听到妈妈说,葭葭,乖,你看妹妹都哭了,快点给妹妹玩,语气里一半是命令,一半是期许,这时候我也看到了邻家小妹的妈妈那满怀期待的眼神,我轻咬着嘴唇,手在不停的摩挲着娃娃的另一只没有断的手臂,努力克制着不让在眼眶里打转的眼泪掉下来。
快点啊,快给妹妹啊,妈妈的命令在继续。
呜呜,呜呜,邻家妹妹的哭声再加大。
这些声音夹杂在一起如暴雨般倾泻在我心头,幼小的心开始在这语言的暴风雨中飘摇,我的手似乎不听使唤的把我最珍爱的娃娃轻轻递给了小妹。
哭声戛然而止,命令声骤然停下,真乖,小妹妈妈的夸奖声瞬间响起。
我飞快的逃出门外,来到一个没有人会发现的角落失声痛哭。
只是不想成为大人眼里自私小气的孩子,就是想听那一声夸奖,我必须放弃捍卫自己喜爱的东西的权利。
02
上学的时候,我成绩很好,每年都会得到奖状,每次拿到奖状,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你看我多棒。有一次,已经下课了,老师还在讲台上发着奖状,窗外有好多别班的同学在外面看我们班为什么那么久都不下课,看到是在发奖状,便聚集在那里看,我的名字被老师提了三次,也就是说,这学期我得到了三张奖状。我听到窗外有同学在窃窃私语,“葭葭是谁啊,那么厉害”,语气里全是羡慕,那样的时候,我的心就像一个正在吹起的气球,慢慢膨胀,膨胀。
后来,在看到大冰写的《台北爸爸》的时候,爸爸阿宏看到儿子圣谚兴奋地把得到的奖状拿给给他看的时候,他说,奇怪了,上面写的又不是我的名字,你拿给我看干嘛?他和大冰说,他希望儿子能内心强大的做自己,不要是为了活在被人的眼光里。自己知道自己很厉害就可以了,没必要向全世界证明。
然而,成年后的我们又何尝没有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有时去取悦别人,有时去炫耀自己呢?
我想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喜欢玩自拍的人,有时候还会被他或她的各种风格的自拍霸屏,这仅仅是为了好玩或者纪念吗?其实他的内心里是不是想告诉别人你看我颜值多高,从而在别人的点赞和赞美中得到内心的平衡。
朋友圈里是不是还有这样一类人,只要自己的另一半给自己送了什么礼物,就必晒无疑,再加上一段深情的自我表白,配上美图后越发显得好看的礼物图片,点完发送后,便等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的点赞,这仅仅是为了分享喜悦吗?他或她内心的潜台词我猜或许是,他(她)真的很爱我哦,然后又在无数的点赞中在内心偷偷强化了自己的幸福感。
如果你的朋友圈没有这类人,那有没有人经常晒娃,而且大部分出镜的娃都是乖巧可爱,懂事礼貌?有没有人获奖啦,得到某个领域的某种赞誉啦会在圈里分享一下?有没有人会把美景美食经过美图后发出来?
03
当你看到这里时,也许会对号入座了,也许觉得躺着也中枪被批判了,亲爱的,我没有任何批判的意思,因为我自己也发过自拍,秀过恩爱,晒过成绩,自从有了朋友圈,喜欢玩这个圈子的人也许或多或少都有通过圈子来得到别人认同的想法吧?
别认怂哦,悦纳自己是内心强大的第一步!这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哪怕这种共性包含的是一种劣根性。
寻求认同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通过颜值,还有的人通过成就,还有很多人是通过赚钱。
为什么要有认同?人是群体动物,得到认同是为了有归属感,就像人需要吃饭,需要睡觉,需要性一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三层社会需要里面就包含着归属感,这是人生而为人的一种本能。
希望有归属感固然是本能,然而通往这种途径的方式却决定着你生活的方式,你在奋斗路上能否坚持,在无数个孤独奋斗的日日夜夜能否不感空虚,不畏寂寞,也无所谓无人问津。
那么我通过认可从而获得归属感有什么不好呢?至少它给了我前行的动力,努力的理由。可是啊,一味的建立在希冀别人的认可基础上的奋斗和努力,就像没有地基的建筑,稍有风吹雨打,也许它就会轰然倒塌。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会经不起暂时的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扛不过不过无人问津的孤独寂寞。从而在那条荆棘布满,没有鲜花的奋斗路上一蹶不振,半途而废。
记得我四岁的儿子前段时间画了一只海螺,画完后欣喜地拿来给我看,爸爸逗他说,你这哪是海螺啊,就是一坨大便!听到爸爸的评价后,他兴奋的小脸立马愁云惨淡,转而电闪雷鸣,画一扔,大吼一声,以后我再也不画画了,谁让我画我都不会画了,你们永远都别想看到我画的画了,说完,留给我们一个决绝的背影,和砰的一声愤怒的关门声。
他其实本来觉得自己画得很好,要不然小脸也不会那么兴奋,就是因为爸爸一句开玩笑的评价,他的兴趣瞬间轰然崩塌。如果内心可以强大点,他也许就会说,哼,我才不相信你说的呢,我画的海螺就是很漂亮!
可是他没有,就是因为他画画是为了让我们夸他,希望通过这个来得到我们的认可,一旦被否定,内心便会崩溃!
那么支撑一个人能够无畏挫折、无畏困苦、无畏寂寞去寻梦的一定是信仰,是你内心的真正喜欢,而不是这样做我会成为别人眼里怎样的自己。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思想上的巨人在困苦中发奋图强,终有一番作为,他们最终的目的一定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怎样的自己,而是为了心中的信仰,虽然信仰各自不同,然而都支撑着他们在最困苦的时候依然能够坚守初心,取得了常人不可想象的成就。
有时候,我依然会是小时候那个为了得到夸奖而不去捍卫自己娃娃的小女孩,只不过我想听到的夸奖不再是“真乖”,而是对我工作的认同,对我能力的赞赏,对我人际交往的肯定,而我不敢捍卫的也不再是一个断臂的娃娃,可能是我的想法,我的爱好,抑或是我的梦想。
可是,慢慢的觉得有束缚的灵魂时不时的会让人疲惫不堪,少了激情,缺了灵气,在有所羁绊的前行路上负重而行。
但丁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于是,思索中开始明白,只有活在自己的信仰里,而不是别人的目光里,人的灵魂才会获得更多的自由,才会让人在追梦路上走的舒心,走得坚定,走得洒脱。
无戒365挑战训练营第7天